時間:公元前50萬年
布烏躺在他的樹上的樹葉巢中,望著漆黑夜空里的群星。這個多毛的年輕人形生物本應沉沉入睡,但他的好奇心讓他保持了清醒。50萬年后的未來,好奇心的乍然一現將會把他的心思帶入茫茫宇宙,去探索相對論中的數學奧秘。不過現在……
布烏繼續盯著他頭頂上的明星。其中一個光點突然明亮地閃耀起來。驚恐地——然而又著迷地——布烏看著不斷增強、擴大的光點,知道布烏不得不躲到茂密的樹枝后面去。如果他跑去臨近的空地,他本可以再一次看見它。他爬下了他的巢穴——卻掉進了卡條紋色的陷阱里。
卡沒有享受的太久的獵物。在一個有兩個太陽的世界里,萬事對他而言都很艱難。新的太陽很小,發出白色的光,而原來的太陽巨大,發出黃色的光。新的太陽總是在天空上來回運動。它從不落下,導致卡再也無法在夜間捕捉獵物。卡最終死了——和其他無法快速改變習性的獵食者一道死去。
新的太陽光在天空閃耀,灼燒著天空長達一年之久。之后它竟變得越來越暗,在幾年之內就在夜晚回到了地球的北半球。
離開太陽系五十光年外的地方曾有一個雙星系統。其中一顆恒星顯現出正常的黃白色相,但是另一顆演變成了一顆紅巨星,把它周圍的行星全部吞沒。在布烏的好奇心對它得到更多領悟之前,紅巨星內部的核燃料在五十年之前已經耗盡。隨著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停止,它已無法憑借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來對抗自身的重力,恒星最終塌縮。在恒星核心,在內部重力驚人的壓力下,向內塌縮的物質變得越來越致密,直到原子核被壓碎,電子并入質子,所有物質被完全轉變為中子。中子之間彼此愈發靠近,直到它們達到彼此之間的最小距離。
在這樣極度壓縮的條件下,強核作用力帶來的斥力最終能夠抵抗引力帶來的壓力。向內塌縮的物質被迅速調轉方向,向外的物質運動變成了白熱的震蕩波,穿過紅巨星的外殼。在恒星表面,震蕩波在一場超新星爆發中將恒星表層完全炸開,在超新星爆發的短短一小時內,恒星釋放出的能量甚至比它在之前數百萬年內釋放的都要多。
在不斷擴張熾熱的等離子氣體之下,紅巨星的核心開始變化。曾經比太陽大200倍的巨型紅色恒星如今變成了極小的白熱球體,直徑20公里,由極度致密的中子組成,每分鐘的自轉高達1000次。
恒星本來的磁場陷入了恒星物質形成的高導電性塌縮云團。像原恒星的太陽黑子形態一樣,磁場的磁力線并不與中子星的旋轉軸平行,而是以奇異的角度突出出來。一個磁極集中于恒星赤道地區,在赤道略向上的區域。這一復雜的磁場形態一部分在赤道以下,但是大部分在恒星的北半球。
一萬億高斯的磁場從快速旋轉的星體磁極伸出,延伸到超新星爆發不斷增長的殘骸中。受到高速旋轉的極致密球體驅動,磁場以極為有趣的方式把恒星內的鐵元素拋出,形成了外表的厚重云層。就像撒手的七月四日風車,中子星的南半球開始加速,直接影響到它臨近的恒星,磁場“螺旋槳”留下了不斷增長的尾流。一小段時間后,等離子氣體開始變得稀薄,氣體膨脹停止,但是到了恒星達到剛好30公里每分鐘或每一萬年1光年的運動速度,一顆流浪的恒星開始在銀河的星路中自由穿行。
--------------------------------------------------------------------------
時間:公元前49萬5000年
隨著中子星在宇宙中兀自旋轉,被引力場吸引的超新星殘骸向恒星上墜落。當星際物質到達距離直徑20公里的球體數千公里的位置時,它被加熱,在超強引力和旋轉磁場的作用下被奪去電子。離子化的星際物質接下來以拉長液滴的形態落向恒星,當它撞擊中子星東西磁極區的外殼時,速度可達光速的39%。被轟炸的外殼被激起猛烈的粒子流,沖向宇宙空間,獲得極大的速度,隨著旋轉的磁場周期性地輻射出無線電脈沖。
從超新星爆炸中噴射出的氣體云受到周期性脈沖和熾熱等離子體流影響而膨脹,繼續以1%的光速向外擴展。5000年后,震蕩波的前沿經過太陽系。又過了一千年,太陽和地球的磁層受到無形卻有著颶風力量般的星際風的猛烈沖擊。扭曲的磁場失去了保護地球免受危險的高能宇宙射線的能力。外大氣層的臭氧層開始瓦解,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遭受了突變性輻射的可怕襲擊。
當數千年之久的風暴終于散去,一種全新的無毛發的人形物種出現在地球上。它們最初的種群很小,但每個個體都富有智慧。它們使用自己的智慧控制周圍的事物,而不是任憑自身遭受自然和猛獸的擺布。這之后沒多久,它們的繼承者成為了這個星球上唯一的人形動物。
--------------------------------------------------------------------------
時間:公元前3000年
以每10000萬行走一光年的速度在宇宙間悠悠行進著,中子星開始慢慢靠近太陽系。誕生在50萬年前的一場無形洗禮當中的智慧生命已經達到開始認真研究天空的水平。中子星發出白熱的殘光,但它還是太小,人眼尚不能觀測到它,
雖然比太陽熱數倍,但是中子星并不是氣體火球。相反,中子星67億吉的重力場將富含中子熾熱物質壓縮進一個固態球體,中子排布成晶格緊密堆積在固態核心內。隨著時間流逝,中子星開始冷卻收縮,固態表面破碎,山峰和斷層顯現。大多數地形起伏只有幾毫米高,但是最大的山峰起伏高達十厘米,山頂直入鐵蒸汽構成的大氣。最高峰在東西磁極,因為墜落中子星物質中的大多數都是被磁力線吸引而來的。
誕生伊始,中子星的溫度就開始下降。富含中子的晶體表面現在能夠不斷地形成更加復雜的核化合物。因為這些化合物憑借強作用力,而非地球上的分子間弱電磁力發生化學反應,它們以核反應的速度進行,而不是分子反應。數百萬核化學化合物以每百萬分之一秒(微秒)而非地球上的千分之一秒(毫秒)進行反應。最后,在某個關鍵的萬億分之一秒內,一個核化合物形成了,它有著兩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它很穩定,它還能復制自己。生命就這有出現在了中子星的表面。
--------------------------------------------------------------------------
時間:公元前1000年
這顆白熱的中子星仍然不為人眼所見,繼續靠近太陽系。隨著恒星表面開始冷卻,微小的溫度變化極易帶來中子生命,原本就具備復制能力的核分子變得多樣化,也變得更加復雜。簡單的無生命分子為了食物所進行的斗爭愈發激烈。覆蓋在恒星外殼的原始營養物質被耗盡,剩下的只是一簇簇饑餓的細胞。一些細胞簇發現了自己朝向寒冷黑暗的天空的頂端總是比朝向不斷增長的外殼的下端溫度低。它們的外殼上長出了傘蓋樣組織,遠離地殼,很快便形成了食物合成循環系統,它使用熱源引擎,在深深扎入高溫地殼的堅硬主根和和頂層寒冷的傘蓋間形成了熱源循環。
它的傘蓋是工程學的奇跡。它使用堅固的晶體,表層嵌入強壯的植物纖維,來組成有12個尖端的支撐結構,覆蓋著下面脆弱的表層組織,用以對抗恒星67億吉的重力場。當然,一株植物的支柱結構不能高出它的頂端太多。一株植物至多能長到5毫米寬,卻只能長出1毫米高的傘蓋。
植物為了它們的傘蓋付出了代價,也限制了它們的體格。它們一動不動,只能待在它們扎根之處。對于在中子星上很多次以及很多植物而言,沒有什么東西會移動,除非是慣常地從一株植物支撐結構的頂端噴灑花粉,緊接著是一株臨近植物頂端的懸掛物收縮,吸納花粉受精。之后,又經歷了許多次后授粉后,緊隨而來的成熟的莢果落地,被連續不停的大風吹得滿地都是。
某一次,一顆滾動的莢果撞上了一大塊地殼物質。它的種子四散而開,其中幾顆開始生根發芽。它們中的一顆比其他都要生長迅猛,很快它的傘蓋早早地升起,超過了它慢吞吞的兄弟姐妹。在中子星的熱輻射和高層植物的窒息中,大多數種子都死了。
然而有一顆種子,經歷了一次奇特的變化過程,導致它的身體機能開始失靈。它體內的突變酶導致它無法正常地產生和修復傘蓋組織,在組織瀕臨死亡之際,它體內的酶在反常的中子化學反應地影響下開始失控,溶解了本用于保護身體的晶體結構。這株植物變成了一個裝滿體液和纖維的袋子,沿著外殼輕微的起伏地形四處流動,而不是扎根在一個新的地方。它身上的12個花粉噴射器官,本具有微弱的感光能力,以便于為花粉噴射提供最佳的目標。既然植物已經遠離了高大植物的阻隔,失靈的酶恢復了控制。植物開始扎下根,重建它的傘蓋,準備產生接收花粉。移動植物有了很多種子,它們都擁有了溶解自身固定結構,在環境不適宜生長時遷徙的能力。
很快,第一批動物開始在中子星表面漫步,它們從不能移動的植物身上偷取果實,也學會了吃掉這個星球上各種佳美的食物——特別是它們自己。
就像它們所進化來的植物,這些中子星動物也只有5毫米寬,因為缺乏堅硬的內骨骼結構,它們被重力壓成了扁平的生物。12個感光性花粉噴射器變成了眼睛,但它們本來的產生花粉的功能保留了下來。動物可以在它愿意時長出“骨骼”。大多數時間里,這些支撐結構被它們濫用,以支起它們的眼睛來看得更遠。不過經過一段時間后,它們便可以在體囊內的任何地方形成骨骼。然而骨骼形成的速度與質量呈負相關:骨骼只能使用體內的結晶體液生長,不包含任何構成植物組織的纖維結構。這使得骨骼生長非常緩慢。
不像植物,動物必須要應對中子星的磁場。植物不會移動,也就不必在意它們其實被拉長成了平行于磁場磁力線的長橢圓形結構。動物的身體也同樣被拉成了長橢圓形,但是因為它們的眼睛也被拉伸成了同樣的形狀,它們就無法意識到視覺圖像失真。然而,動物們發現,相比于沿著磁力線移動,橫穿磁力線十分困難。大部分動物最終都放棄了穿越磁力線的嘗試。對它們而言世界是一維的,只是沿著磁力線的一條線而已。星球上唯一輕松的旅行方向是“東”和“西”——正對應著兩個磁極。
很久之后,植物動物遍布中子星表面。它們中的一些更為聰慧的動物開始望向天空,思索它們眼中隨著中子星自轉而緩緩劃過漆黑夜空的光點。南半球的動物為長久停駐南極點上空的光點所困惑。那是地球的太陽。這道光如此地強烈,又如此地臨近,以至于它不會像其他光點那樣閃爍。不過除了那些使用星光作為補充磁方向感的便利的定位工具的生物,沒有生物會困惑于這光點從而有更多的思考。不斷生長的森林里有許多小動物,食物充足,若沒有問題,動物們也不需要發展出好奇心和智慧。
--------------------------------------------------------------------------
時間:公元2000年
這顆閃爍的,散發著輻射的,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現在距離太陽只有十分之一光年遠了。在經過了50萬年的冷卻之后,它的自轉速度已經降到了每秒鐘五次。不過它仍然發射出電磁脈沖,強度已經不比它最初閃耀的歲月。
在數百年后,這顆中子星將要在250天文單位處與太陽系擦肩而過它的重力將會對外行星,特別是距離太陽40天文單位的冥王星產生攝動。不過蜷伏在一天文單位處的地球卻是絲毫不受影響。這顆中子星之后會離開太陽系——永不返回。
不過現在,地球上的生命已經發明了望遠鏡,但除非得知確切的位置,否則他們絕不能看到這無垠宇宙中一個細小的光點。
它會不引人注目的離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