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和社會的模型
1.1社會核心構成
1.1.1武力社會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對武力社會最好的描述,它是自然界產生之初就存在的社會形態。動物和原始社會中的人類主要社會核心就是武力。還有處于戰爭中的人類可以說是權力掌控的武力社會。
武力社會設計的特點是實用目的,即保護自身安全和基本物質需求為目的,但同時它是以傷害他人人身安全和基本物質需求為代價。
1.1.2權力社會
動物界中也存在權力現象,但是權力多取決于武力,所以動物界的社會形態主要核心仍是武力。權力是當權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創造的東西,權力的維護的形式是制度。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的人類主要社會核心就是權力(中國的帝國制度是權力社會的典型代表)。由于歷史原因,世界雖然處在經濟社會的潮流中,但是我國社會核心構成中的權力因素仍占有較大比重(由此可以理解按經濟社會的價值評判我國設計落后之原因)。
權力社會設計的特點是社會上層以審美和符號目的為主,社會下層以實用目的為主。這種功能在下層民眾看來只會產生厭惡。
1.1.3經濟社會
在權力社會中,如果當權者不阻礙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先出現在歐洲的原因之一點是中國的權力社會發展的過于成熟和穩固),那么經濟會取代權力成為社會的核心構成。經濟社會也可以成為消費社會,因為維持整個社會運轉的動力就是消費。
經濟社會設計的特點是實用目的。但是這種實用目的預設之初并沒有進行客觀的設計調查,很多設計預設是設計師的主觀臆想。20世紀初期的“設計是為人而不是為產品”的口號可以說是針對之前那種錯誤的設計預設,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卻難以做到。例如,20世紀初期的建筑大師多認為建筑雖然是為了普通民眾,但是普通民眾的想法沒必要納入設計預設的范疇。
1.1.4情感社會
情感現象很早就有了,但是始終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核心構成。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看到為了權力抹殺親情的,為了金錢出賣友情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情感屬于內化于心的東西,雖然可以通過權力和物質予以表現,但是它們始終不能真正代表真實的情感。這種社會模型在狹義的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較小單位的社會中時存在的(比如凝聚力很強的班級,那種體會多數人應該擁有過,那種情感關系是超越金錢關系和權力關系的)。
從個人角度來講,人的權力欲和物質占有欲都從屬于個人的情感欲求。雖然權力欲與物欲是人的基本欲求,但是它們的需求量并非自出生始就很大,很多情況下是被社會所引導的。設計調查的目的就是引導和拓展市場,但是這種調查的驅動力是利潤。這種以利潤為驅動的引導和拓展市場的方式最終引發的道德和自然秩序的混亂。
設計師肩負著引導社會發展方向的重要職能,但是現實是就業壓力使多數設計師以經濟為衡量標準,因為人只有在保證自身基本物質需求后才會思考其他的問題。僅靠知識和理念的宣傳很難使情感社會得以實現,使其實現的方式只有兩種,一是經濟社會發展到物質極其豐富(這個不知道存不存在),而是外界的壓力使其改變(環境危機和人口爆炸等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研究人對于設計的情感的學科有感性工學和可用性工程,是否能正確運用是一個設計哲學的問題。
1.1.5認知社會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以說,學習的目的是從屬于前四者的。也有少數人不屬于這個范圍,他們認知的目的就是認知。所以這種概念的社會模型也是有存在的依據的。猶太民族的終身學習制可以借鑒的,學習可以創造價值,同時可以最小程度的消耗價值。
1.2人的需求層次理論
1.2.1初級需求
初級需求就是基本維持個體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很多情況下設計的驅動力是為了讓人方便(說直接點就是讓免于復雜的勞作),假設設計能代替人的勞作,那么人該做什么?存在的意義僅僅為了享受,這不免與人勞動的本質相違背。不勞動而只享受生活的人
1.2.2中級需求
中級需求就是情感等抽象物的需要。
武力社會、權力社會和經濟社會就是以中級需求實現為目的,但是它需要眾多初級需要作為基礎。建立情感社會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能脫離中級需求對初級需求的依賴,讓中級需求僅以少量物質為存在基礎,這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僅僅是物質的可持續性,還有情感的可持續性)。所以設計不能盲目為消費者創造欲望,而應深入考量,在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的需求。
1.2.3高級需求
高級需求包含審美、認知和自我實現等。高級需求基本脫離物質和社會性而存在,從屬于個人。
1.3人、自然和設計關系
1.3.1惡性循環圈
在消費社會中的人存在需求,設計的出現滿足這種需求,但是僅僅滿足消費者的現有需求很難進一步擴大市場,所以設計應創造市場。市場的擴大必然引起人盲目追求物質需求,而不去思考物質需求背后隱藏的東西,物質豐富并不代表人的精神生活豐富。市場擴大即產量增長,資源能源需求量必然會增加。資源能源人類是沒有能力創造的,只能向自然去索取。
自然能力是人類的力量不可比擬的,其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是其能力是存在一定的限度的。人類一旦超過資源環境的承載量就會被自然進行強制調節,即自然危機會直接影響到人的生存。
1.3.2可持續發展圈
在情感社會中的人需要高素質,即更高的知識水平。個體不在被社會所盲目引導,消費是基于自己的實際需要。而設計需要發現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實際需要相對于盲目需求當然會小的很多,對自然的索取的程度也不會很嚴重。人的思維能力較之前提高之后,對于很多個人情緒上的問題就可以自為調節,很多情況下沖突乃至戰爭就是人大至民族的不良情緒引起的。
1.3.3人、自然和設計的秩序感
設計應該引導人的秩序感,而不是導致人的秩序混亂。設計也不能影響自然的秩序感,同時設計的總和應該也具有秩序感。
使惡性循環轉到良性循環僅僅靠觀念的宣傳時不夠的,因為只有思想覺悟較高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手段只有兩種,教育和直接的現實壓力(現實壓力就是環境危機,其實手段只有一種)。設計應該做的不是使人的思想行為趨于懶惰,而是引起其思考和學習。即設計應該具有認知功能,而這種認知功能并非彰顯自身地位獨特的符號功能。
2.以社會核心構成的發展談未來設計
隨著社會發展,設計的構成元素和要素改變是必然的。但是在這之前應該明確設計的目的,設計的終極目的并非主要為了武力、權力、經濟等,設計師應該具有一定的預見性。如果能源危機和人情危機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的危機影響到人類生存的話,那么設計哲學必須改變。未來設計需要先改變的是設計哲學,科技等發展因素僅僅是服務于設計哲學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