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面臨很多次喪失。每次喪失既是一次成長的契機,也是一次成長的危機。
呱呱墜地時,我們喪失了母親溫暖的子宮,來到一個未知不確定的世界
上學之后,我們喪失了頑童的隨心所欲,努力成為守規矩的好孩子
青春期來了,我們喪失了沒心沒肺的童年,品嘗起孤獨的少年愁滋味
畢業后,我們喪失了象牙塔的庇護,獨自面對溫情與殘酷交替的人際社會
結婚了,我們喪失了原生家庭的依賴,頭頂起一個新家的半邊天
生娃了,我們喪失了二人世界的輕松愜意,承擔起守護一個脆弱生命的全部責任
娃長大離家了,我們喪失了十幾年的生活重心,若得若失地目送孩子漸行漸遠
父母病了老了,我們終將喪失他們,跟他們道別送他們走完最后的旅程
當我們老了,我們終將喪失雄心壯志喪失健康體魄喪失一切的一切,最終和死神和解~~~
如果人生能夠按部就班地失去、按部就班地得到,是非常幸運的。幸運的人能夠從容地面對成長的陣痛,將一次次危機轉化成一次次契機。可人生常常性情乖戾,很多事根本來不及思考,就這樣突然發生了,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一夜長大。
上大學的第一年,我就喪失了我的爸爸。爸爸的死源于一次概率很小很小的意外事件,毫無征兆無法預料。爸爸去世之后,老媽和家人出于對我的保護對我暫時隱瞞了真相。可我從老媽和家人的閃爍中敏感地捕捉到了不尋常的感覺和訊息,在我并沒確切知道爸爸的死亡時,我就“大逆不道”地覺得爸爸可能死了。家人向我隱瞞了這個消息,我向他們隱瞞了我“知道”了這個消息。死亡對那時的我而言是一種遙遠得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我不愿承認也不愿面對,我寧愿相信老媽編織給我的謊言。2個月之后放暑假了,回到家的那一刻就確認了爸爸的死。那一刻,我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喪失。不是痛苦,而是覺得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這個人已經徹底地消失了,不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現了,無論你想跟他說什么做什么,都不可能了。爸爸的后事早已處理完畢,我都沒來得及跟他道別,他就消失在我的世界了。
悲傷蘊涵著一種巨大的自愈力量,而儀式能讓活著的人跟往生的人好好作別,安放傷痛繼續前行。可當時的我不懂。我沒有給自己充分悲傷的時間,也沒有跟老媽敞開心扉地聊一聊。不想讓老媽擔心,我命令自己堅強起來。于是,爸爸的死帶給我的陰影似乎很短很短,短到兩天以后,我就可以笑了。從那以后,我就戴上了一副叫做情感隔離的面具。爸爸死后我就很少很少很少哭了,或者根本喪失了哭的能力。
我以為我接受了這個事實。我以為我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了。但是并沒有。爸爸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的生活。我的大學生活被他的死割裂成了兩段。之前我的世界是亮色的;之后我的世界變灰了,是被我自己弄灰了。我變得閉塞了,我把自己塞在套子里,我變得獨來獨往,我主動退出了話劇社,理由是我不想把不快樂傳染給別人,我下定決心好好讀書考研,完成爸爸對我的期待。我把自己的不快樂作為對爸爸之死的補償了。在我內心深處藏著很深的負疚感。如果不是我高考失利,爸媽就不用背負高額的學費,老媽就不用離家打工,老爸就不會獨自在家,意外就能避免了。如果爸爸死了我還很快樂的話,我就太對不起他了。當時的我無法跟自己沉重的內疚感和解,這樣過了四年壓抑的大學生活。
畢業面臨選擇時,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本校保研的機會,孤注一擲地報考一所科研院所。同學覺得這是一種極度自信的表現。只有我知道我是有多么想逃離這個地方,走得越遠越好。幸運同時也是不幸的是,我順利考上了。對老爸的“忠誠”讓我繼續了當初他為我選定的專業。大學期間,我就知道我對這個專業沒有激情也沒有興趣,可我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如爸爸的愿,我進入了號稱科學家搖籃的一個科研院所就讀。我繼續笑著痛苦著。回讀那三年寫下的秘密日記,我還能親臨其境地體會到當時的壓抑和痛苦。
也許是過于痛苦,我已無法承受;也許是我終于長大,可以真正地跟老爸告別了。畢業之后,我開始踏上了“背叛”老爸的旅程。我開始關心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想法擇業。這個過程相當艱難和痛苦,我要放棄很多即得優勢,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重新開始。同時我也要面臨各種懷疑和不解還有自我否定,十分糾結掙扎。但幸好我沒有放棄。直到今天,我也很難說我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路。但我越來越能夠真實地做自己了。我終于放下我的內疚,跟老爸道別了。
如果不是一夜長大,可能我會早點明白:
1、其實我不必那么內疚:一個人的生死不是任何人可以決定的。我不必把老爸的死攬到自己身上。這是一種幻想般的自戀。
2、其實我不必不快樂:如果我能見到老爸最后一面,他一定是希望我快樂,而不是不快樂,即使在沒有他的日子里。
3、其實悲傷是一首歌:悲傷有撫慰人心的神奇力量。如果想哭,就痛痛快快哭一場。充分的悲傷之后,就會升起溫暖的力量。
如果不是一夜長大,可能我不會早早明白:
1、活在當下
不要等待,因為很多時候不容等待。好好珍惜擁有的時光,就像隨時可能失去。
不要陷在無法挽回的人和事中。在你沉湎于后悔自責中,痛失他們的同時你也正在失去你還擁有的。
2、坦誠相待
生活中充滿了善意的謊言,親人之間尤其如此。我們害怕對方無法承受。可知承受難以避免,這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沒有人可以為另一個人永遠遮風避雨。反而,很多時候謊言阻隔了情感的流動,讓貼近的心越來越遠,最后變得陌生隔閡。
3、關于死亡
生死是一個循環,自然而然抗拒不了,不如早一些理解和接受,包括親友的死和自己的死。現在到了30幾歲的年紀,承上啟下的年齡。既然能夠欣喜忐忑地迎接新生命,也應該淡定地想一下死這回事,不要被措手不及。
4、關于“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里存在一個很大的誤解。如果只是用錢贍養父母的話,確實非常可能,等不到我們力所能及時,父母就已經享受不到了。可用錢供養真的是父母期望的唯一方式么。難道不是聊聊家常,說說心里話,聽他們發發牢騷,一起出去玩玩,一起做些什么,更讓他們覺得“滋養”么。“養”父母,跟能力無關、跟年齡無關、跟時間無關,跟心有關。不要等到親不待了,還覺得自己還有好多話沒有說出口,好多承諾沒有兌現,好多父母的事情都不知道。
雖然走了很長一段彎路,但看來生活給我的還是遠比拿走的要多得多。最近幾天,婆婆突然病重,老公正面臨人生中最大的喪失之一。我感觸很多,因此寫下了這些。希望每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給旁邊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如果他們問你的理由的話,你就告訴他們:“我怕來不及,我要抱著你”。
珍惜眼前人,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