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入園一個月了,已完全適應了幼兒園生活。而這一個月,我的工作狀態基本是朝九晚十一,這一個月的內心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經歷過抗拒-愧疚-焦慮-釋然,在平復自己內心的過程中,也有了一些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2018年3月1日,點點小朋友邁出了自己步入社會的第一步,上幼兒園了。到現在,一個月的時間,小朋友已經完全適應幼兒園節奏,知道每周一到周五要上幼兒園,周六周日可以和爸爸媽媽玩;每天到了幼兒園可以自己漱口、洗手、吃飯;能夠大大方方的和媽媽說拜拜;回來能夠講一些簡單的幼兒園的事兒。
當然,入園也并不順利,但卻在我的意料中。
第一天的懵懂,離開媽媽哇哇哭;第二天尚能哄著出門,離開媽媽再次哇哇哭,見到奶奶去接,瞬間淚崩,說我想你了;到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各種掙扎,不去幼兒園,老師你給我走開;第六天,使勁擠眼淚想哭但并沒有哭出來;第七天,可以不哭了,可以大方和媽媽說拜拜;第八天,媽媽在門口多看一會兒點點,點點說,媽媽你快走吧,你趕緊上班去吧。
入園的時候,我跟老師說,點點是一個表達情緒比較強烈的孩子,但適應能力很強。我給自己的預期是兩周。但我的點點居然只用了一周的時間,調整心情,調整情緒,適應新生活,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
孩子雖然只用了一周的時間,而我自己卻用了一個月,去克服周而復始的各種焦慮和不安。
毫無理由的排斥孩子上幼兒園
在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兒上,不知道為什么,我從內心就非常的抗拒,甚至一度認為,上了幼兒園,孩子自由自在的日子就徹底結束了,總想盡量推遲孩子上學的時間。隨著點點一天天長大,身邊的小伙伴一個個入園,能和點點一起玩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我內心有了一些動搖。
真正讓我們下定決心讓點點3月份入園是一天奶奶抱著點點上廁所摔了一跤,好在人沒事兒。我們覺得是時候讓孩子上幼兒園了。一來,點點已經滿3歲了,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能力完全沒問題;二來,希望能夠釋放一些老人的精力,保養一下自己的身體,也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兒。
接下來幼兒園的選擇其實對我們來說并不難,因為可選擇的根本不多,總原則就是就近、有一些口碑、價格合適,基本也就一兩家可選擇。我們給距離最近的21世紀打了一個電話,得知新開了一個班,就趕緊去報名了。過程看起來非常順利,卻也成為我后來焦慮的一個因素。
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得了分離焦慮
點點入園的第一天,把點點送到教室,我轉身趕緊離開,聽到孩子哇哇哭,眼淚也不由自主的掉下來了。后面的幾天,稍微閑下來的時候,就會坐立不安,不知道孩子怎么樣了,吃的好不好,睡得好不好,還哭不哭,但又不好意思總問老師,擔心會讓老師覺得自己對老師不信任。
孩子上了幼兒園,對我來說,仿佛把孩子送進了一個黑洞,看不見摸不著。這種狀態達到高峰是在三八節,公司提前放半天假,我有時間去接了一次孩子。聽到別的家長聊天,聊孩子,聊老師,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孩子入園以來,我還沒有結識一個家長,也沒有和老師保持溝通,我把這種焦慮都轉嫁到了對學校的不滿意上。我認為學校不夠人性化,每天發的孩子們的照片少之甚少;我認為老師不夠有同理心,不主動和家長溝通;同時,我也用愧疚來懲罰自己,我后悔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太過倉促,沒有經過嚴格考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唯一欣慰的是,孩子狀態很好,已經基本適應了。
我意識到這種負面的情緒已經深深影響到了我的生活,我問自己,你想怎么辦?但事實上,我不可能現在去選擇換幼兒園,再折騰孩子一次。我試著和身邊一些媽媽們溝通,說我的不滿意,我的擔心,得到的反饋都是,挺正常的呀,孩子適應的好、狀態好才是關鍵。我才意識到,或許是我自己沒有做好準備,我得了分離焦慮。
克服分離焦慮
意識到自己得了分離焦慮,我開始試著去調整。
1. 接受孩子會長大,會進入更大的世界,會建立自己的小圈子,會有自己的小生活。
2. 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相信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究他需要依靠自己去適應和接受這個社會。
3. 從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自己成人的角度去評判幼兒園好壞。孩子的情緒和反應最能說明問題,適應的好,開心就好。
4. 做更好的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喜歡的事情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5. 專注的珍惜和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換個角度,我發現幼兒園、老師、小朋友都那么美好~
下個階段的焦慮,我定義為成長焦慮
幼兒園陸陸續續開始開一些興趣班,看到大家踴躍的報名,我又焦慮了。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好好研究每一個興趣班,事實上,我也不是那樣細心的媽媽。我唯一知道的是,確實到了這么大年紀,大家都或多或少的開始給孩子報一些興趣班,讓孩子參加一些系統化的訓練了。
在當媽媽這件事兒上,其實我是個比較懶的媽媽,基本都是跟風或者跟著感覺走。點點從小到大,沒有上過任何早教,我們在家也沒有有意識的去給他做一些啟蒙,基本就是瘋玩。如果之前我還能保持淡定,現在確實有點坐不住了。
我問身邊的媽媽們,給孩子報了什么,問關系好的朋友,你們報什么我們跟著走就好了。但我發現五花八門,而且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想要跟風都很難。于是,我陷入了新一輪的焦慮中,我把它定義為成長焦慮。
化解成長焦慮
我不喜歡自己這種狀態,開始思考怎樣從根本化解。我開始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1. 你希望孩子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
2. 你的孩子性格是什么樣子的?
3. 你覺得需要從哪些方面重點培養和引導?
4. 哪些是原生家庭可以給予和幫助的,哪些需要借助外力?
當我能夠清晰的回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沒那么焦慮了,也不需要跟風了。
你希望孩子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知道天下的媽媽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給予自己的孩子。但終究我們大部分只是普通人。在想我希望孩子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時候,我并沒有想過去幫他規劃他的人生,讓他按我的意愿過他的一生,更沒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我只是希望他能夠有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過他的一生。
如果非要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話,我希望他:
健康,自信,有活力
真誠,善良,有所愛
自信,睿智,有主見
堅毅,勇敢,有擔當
你的孩子性格是什么樣子的?
說到孩子的性格,其實有點不知道該怎么去形容。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也是一個相互認識的過程。孩子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驚喜,但慢慢也會讓我們看到他的一些“小毛病”;我們欣賞他的優點,但也會為他的一些“小問題”有些擔憂。
點點是一個善良友好的小朋友,但他不太懂得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點大概隨我)
點點是一個活力十足的小朋友,但他極其容易放棄和妥協,缺少點執著;(這點可能隨我)
點點是一個謹慎樂觀的小朋友,但他缺少些探索新鮮事物的勇氣;(這點還是隨我)
……
并不想給自己的孩子定性,也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慢慢去了解他,認識他。
你覺得需要從哪些方面重點培養和引導?
哪些是原生家庭可以給予和幫助的,哪些需要借助外力?
真誠、善良、有愛,這些是點點身上最寶貴的,是需要我們去小心呵護,讓他不被外界影響和破壞的。
我們希望他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希望他可以更勇敢一些,自信一些,堅毅一些,希望他能有一到兩個能夠陪伴自己的興趣,希望能夠自己為自己做主,并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除原生家庭給予鼓勵、支持和引導外,可能需要我們借助一些外力。
想清楚了這些,其實選擇就會容易很多。
運動,這是我最堅定的,我不在乎是足球還是籃球,但必須要有,并要為之堅持,等到他再稍微長大一些,會讓他自己去選擇喜歡的運動。
其他音樂、畫畫等等,我會帶著他多體驗,但會把選擇權交給他。
坦白的講,這些問題我只是有了一點點想法和思考,并沒有想清楚。畢竟我連自己想做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都沒有想清楚。而且我也相信想法一定是會變化的。
但確實從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焦慮已經基本治愈了,當我面對關于孩子教育的選擇時,也不會那么迷茫了,也不會盲目跟風了。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對于自己更是一場修行。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