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
對于家,國人可能會更有感觸,相信人人也對其傾注太多期待與情感。因為,它不單單是我們成長的地方,不僅僅是靜置于土地之上的“物”,相反,它更像是一位伙伴,一個能讓你沉下心并給你力量與勇氣的不竭源泉。
彈指十年的體驗,終究會出現在夢里。青石路、茅草房,推開吱吱作響的木門,是能夠遮擋整個小院的大梧桐。我的家,十年間有兩三處,但總在夢里的,還是最早的老房。我常想這是為什么,后來我越發覺得,這是“家”剛開始的地方,從我的第一聲啼哭,到記事、懂事,這里,是我們那一家子互相陪伴開始的地方。
《我們仨》,由一個朦朧的夢境開始。不能靠岸的船,樣式規整相同的驛站,匆匆地追尋,沉沉的惦念,那一望無際的黑白影像里,使每一次團聚,都如綻放著的煙花。讀著的時候,揪著心,無法釋懷,想去讀懂,卻始終不會透徹。清晰的方格字塊里,竟也能騰起彌漫于天的霧氣,小心翼翼,踽踽而行。
后來,天亮了,我讀到錢老和楊老的快樂日子。可親可感,甚至能從字里行間聽到那發自內心的笑。這可能是他們最歡快的日子,求學生子,暢快溫暖,沒一絲可以哀傷的地方。自由自在的讀書,每天充實地過生活,最愛的人陪伴左右,讓“相濡以沫”這個詞顯得更真更濃。錢老有些像小孩,像可愛的“書呆子”,楊老則是護佑她的女主,一句句“不要緊”足以讓對方感到安慰與踏實。我想到了那些執手“探索”的日子,在歐洲這個浪漫地界,幸福的是該像花兒那樣。其實,讀這本書是有些后怕的,畢竟孤獨終老之人,要想從幸福過往里汲取溫暖,始終也是一件傷心的事。但楊老卻能用最輕快舒服的文字寫就,而這些文字,跨越時空局限,讓“我們仨”重新聚到一起。我感覺楊老在寫這篇時,一定是靠著床邊,那時候陽光傾瀉進來,鋪滿整頁稿紙,否則,怎么會在這個陰雨天氣里,我看到的每個字,都在發光發熱呢?
再后來,斷斷續續讀完而掩卷回憶時,對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楊老夫婦,一代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透過顆顆文字,他們不再高居廟堂的模范,而是咫尺可親的凡人。無論世事何等多變與艱難,一家人仍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就太讓人感動與向往。對于國難,非親身經歷而不能詳細言明,而對于生活,他們教給我們什么是愛。楊老的文筆并不華美,卻以極其樸實的文風,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他們一家。讀的越深入,越能感同身受,我想這就是一種共鳴。突然很敬佩楊老,在遲暮之年,在至親之人相繼離世之際,她沒有絕望與厭世,相反,她溫暖的告訴每個讀者,熱愛生活,用心感受,抱著對愛的那份執著追求,日后它就會如一眼溫泉,沁人心脾,慰人情智。
我看著書里楊老的照片,和藹、安詳,猜想她的心定是一片海,有至深的情、至廣的愛。雖眼下物是人非,但往昔積攢起來的“石子”卻足夠色彩斑斕,足夠熠熠生輝。生命盡管無法永恒延續,但愛依然會深植在人的心里,不離不棄,甚至會隨著日夜的叨念,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