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自網絡)
某天,一位教培的同學和我聊起有沒有專門講繪本給小些的孩子的課,我笑言,媽媽和孩子捧一本繪本書一起從第一頁開始讀起,由孩子主導翻頁發現圖畫和文字的樂趣,這不就是最好的讀書嗎?
由此引發了同學的問題:
繪本賞析是要寫給誰的呢?
是要講給孩子的嗎?
如果不講給孩子,那么寫這些賞析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如果我們細細翻看一本經典繪本的話,不難發現,好多繪本的閱讀年齡標注的是0-99歲,那說明繪本是屬于老少通吃的書籍,果真如此嗎?
我從公眾號開號以來,所寫的繪本賞析除了個別作為課程設計外,似乎更多的是我從繪本中得到的領悟,所以,可以說,只要你愿意用心,成人看繪本收獲也同樣滿滿。
毋庸置疑,這些東西如果講給孩子聽,估計會沉重地讓孩子的讀書變得不再輕松而索然無味。所以陪伴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僅僅一起開心地讀圖讀故事就足矣。
那,寫繪本的賞析意義何在呢?
此時,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前些天,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圖書的照片(關于心理類的書籍),朋友留言“看不進書去,如何破?”
我和朋友探討,如果靜不下來,先從自己感興趣的小說入手呢?
朋友答曰:這幾年都看了小說了……
當然,我們的聊天中不是說小說不好,經典的小說帶給人的思考和成長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聊天更針對于一些打發時光的小說,說到打發時光,我覺得英語中的“kill time”更能形象的說明問題一些。
我也偶爾會發狂一樣看看打發時光的書,前幾天剛剛因為踩了一個公眾號的推薦,看了個網絡小說的開頭而入魔,于是“殺死了”四五天的時間(二胎媽媽一拖二的時間只能靠擠占挪用)終于把那本小說追完,并最終刪書以示我的回歸。
看書那幾天,公眾號不更新,打卡的書不看,陪伴孩子的時候偶爾都會心不在蔫。至于最后收獲,就是好像惰性中的一些“讓對方背負自己行走”的心理在故事中主人公那兒很過癮地實現;跌宕起伏的情節,讓我忍不住忽略了小說極多的錯別字和語句的不通,一直看到了最后……
看完書以后,似乎那種被勾起的惰性(男主對女主的呵護有加,女主對男主的各種奇葩依賴)還慣性了幾乎一兩天,隱隱地蹦出來鄙視一下我那一地雞毛的生活,讓我的心里更加充斥著肆無忌憚的雞毛影子,抱著幾天前堅持打卡的書,卻總是難以靜心。
至于其他收獲,就是這種小說的跌宕起伏需要大開的腦洞,這樣才能成功地“殺死”看客的時間。
于是,放下那本前幾天還能看的津津有味的《童話心理學》,隨手翻起繪本,終于慢慢地放下了浮躁。
我想,或許繪本賞析的第一重意義應該在次吧。讓人放下浮躁,從簡單有趣著手,走進書的世界。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繪本賞析是讓人能夠沉靜下來。
經典的繪本通常會將某一主題的各個面向展現給讀者,一般最多三十幾個頁面和少許文字,和盤托出一個故事,這其中有大量的留白,每一個留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留給了讀者一個看問題的面向,因個人成長和經歷不同,每個人的補白也會有所不同。
繪本賞析,也就會帶著個人成長的深深烙印與感興趣的其他讀者(偶爾可能會有與作者)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字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對經典的更好把握。
在寫繪本賞析的時候,我個人感覺,需要很好的整理語言,磨礪思想。在這樣的整理和磨礪過程中,不知不覺,一些生活中不曾去想,不愿意去認真看待的潛意識里面的東西會逐漸清晰,看清的過程,也就成了自我成長的過程。有時候,動手寫的時候,腦子里面只是一個方向,朦朦朧朧看不清楚,但在寫的過程中,人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成長也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累積了起來。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母愛如同做一道適合孩子胃口和年齡的餐點,在孩子尚未到年齡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吃到搭配的營養全面、身體又需要的均衡膳食。
只有到了合適的年齡,我們才會一步一步讓他們知道營養是什么,色香味如何品判,繼而再有必要的話,教會他們該如何去用同樣的食材,做出一頓可口的美餐。
而繪本賞析,更像是寫給有愛的家長們的,從配菜到烹飪的一道我所知道的菜譜。如果可以,翻看菜譜的人,也可以分享不一樣的做法和不一樣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