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階段·片段一】
R·閱讀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有見過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边@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憤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書家講解引導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有自由選擇自己應對外界的權利,也要為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負責。
負責,并不是沉重、負擔的意思;負責,是將最終解釋權掌握自己手上。
舉個例子:
甲:你昨晚沒來,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沒來,我很失望,因為我想和你說一些煩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認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而乙認為,她感到失望,是因為她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A·學習者拆為己用
按照“事實 + 我(感到)......+因為我…...”的句式,來造句??纯凑鎸嵉淖约菏鞘裁礃幼拥?。
這個段子是《非暴力溝通》書中一個經典的片斷,它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感受(情緒)發生,都包括三個部分,四個層面。
三個部分:
1.事實部分:
2.感受部分
3.內心的期待部分。
四個層面:
一,被情緒感受綁架的層面,大腦使用的是感性(事實發生后。)
二,大腦脫離感性層面。(說出感受之后)
三,大腦恢復到理性層面(思考得出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四:行動層面。(通過思考,開始行動,如何滿足自己的期待)。
今天的作業:
A1:回憶過往
第一步,事情的前因后果:
在宜家排隊買單,大家都在排隊,喇叭喊下一個,排隊者才走到空的窗口。突然有個女人A帶著孩子徑直走到其中一個窗口去買單。后面的人議論紛紛,好幾個人都學她徑直跑去買單窗口,我本來排在第二個,變成了最后一個。于是我生氣得沖到破壞秩序者所在窗口,當著她孩子的面,搶著對售貨員說,是我先的,應該先給我買單!我如愿以償,但我和A起了爭執。A憤怒說孩子排了隊但少拿了錢,去找她,他們一起重新回的窗口。我口氣略軟,說,我怎么知道呢,我們所有人看著的都是你不排隊!你看后面多少人學你!你看都沒有人排隊了!A很不屑,說我不想理你,你插我的隊!我就很生氣了,說你問問其他人看到的都是你不排隊!她繼續不理,我反而平靜下來,覺得剛才過于激動當她孩子的面有點不太好,說,如果你剛才解釋了,我是愿意讓你先買單的。她說,我為什么要跟你解釋!還和外面等的家人解釋說有人插隊!我有點情緒,但是沒有再說,買單完畢后向外面等的我的家人發泄了一下情緒,指責A插隊。
第二步,情緒:
我非常憤怒,聽到對方解釋后憤怒疏解,轉為平靜,但有抱怨。
第三步:理性思考,情緒背后:
我生氣是因為覺得自己白排隊了,認為那個女人不守規矩,導致其他人也不守規矩,本該輪到我的害我得多費時間等待。我的期待是大家都按秩序排隊買單,關鍵是我能盡快買單完成,不用等太久。因此,當A說她排了隊的,我就沒有那么憤怒了(太容易被說服)。
第四步:如何才能達成期待:更心平氣和,先跟店員說不好意思,稍等一下。去問A,我看到你沒有排隊(事實),你看很多人跟你學,結果大家都不排隊了,我很生氣因為本來該輪到我的。給A解釋的機會,我們應該就不會吵起來。
A2? :今后怎么用:
我其實不太容易和別人起沖突,這個例子是直接用的行動暴力而不是語言。實際上過往大多是因為語言激怒對方引起的爭執??赡苁且酝催^《非暴力合作》還是有點作用,現在控制情緒要好很多。
我認為當感到情緒提升到不可控的范圍,首先盡量運用句式“事實 + 我(感到)......+因為我…...”來幫助表達,尤其是控制較沖的口氣,這樣有助于對方情緒的穩定,和相互間的交流。下一步是接納對方的情緒,給別人解釋的機會。實際操作上很需要自己的內心修煉強大,不容易被對方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