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21日,也是我的公開課匯報的日子。我執教的主題是《夜宿山寺》這首古詩。
《夜宿山寺》這首詩的中心點在“高”,詩的第一行:“危樓高百尺”,里面的“百尺”一詞突出了樓很高。第二行:“手可摘星辰”里面的“可”“摘”“星辰”三個詞語突出了樓很高。詩的第三四行:“恐驚天上人”中一個“恐”字,出神入化地再現了樓的高。動中有靜,第一句通過夸張的手法寫出了樓的高,第二句則通過山上寺廟里的靜突出了樓的高。
在引導學生品味“高”的時候,我第一次的設計是這樣的:
自主學習:讀古詩,??用橫線畫出表現樓很高的地方。最后和對子比賽讀一讀,看誰能夠讀出“高”的感覺。
學生學習后,老師引導學生交流展示活動如下:
第一步:指名讀表現樓很高的詩句。
生1:讀“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2:“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我發現他在讀的時候沒有讀出高的感覺,特別是第二個孩子讀第二句的時候,幾乎是和前一句一樣,扯著嗓子喊出來的。接下來又找了幾個孩子讀,還是沒有讀出高的感覺來。我想,孩子們齊讀可能高的感覺會濃一點。
第二步:組織全班齊讀,但是,發現除了聲音大而整齊些外,高的感覺還是干癟癟的。
第三步:范讀,老師小聲讀“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學生讀“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老師范讀一遍后 孩子們再讀,這一遍似乎有進步。
第一次課后我在想,為什么學生老是讀不出高的感覺來呢?是不是對古詩的意思還不理解?或是我的自主學習方法指導上出現了問題?
第二次,我把自主學習方法設計為:
自主學習:讀古詩,??圈出古詩中你不懂的地方,在旁邊寫一個“?”用橫線畫出表現樓很高的地方。最后和對子比賽讀一讀,看誰能夠讀出“高”的感覺。(6分鐘)
匯報交流活動如下:
第一步:誰能說說你不懂的詞語?
生:“危樓”我不懂。
師:出示“危”在字典里的三種解釋:a危險? b損壞? c 高的,陡的。
你們覺得在這首詩中應該是哪種解釋呢?
生:第三種。
生:“星辰”我不懂
師:誰知道“星辰”的意思。
生:指的是星星。
師:很對,星辰本來的意思指的是日月星的總稱,在本課中就是指的星星的意思。
生:“恐驚”我不懂。
師:恐就是指的是――
生:害怕
師:“驚”可以組什么詞?
生:驚嚇
生:驚動
師:在這里選哪一個更合適?
生:驚動
在解決了疑難問題后進入第二個活動
第二步: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高的感覺。
a? 指名讀一二行。(大聲地讀出高的感覺來了。)
b? 齊讀一二行。(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重讀了“高”字。
師:詩人站在樓上可以干什么?
生: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師:你們能摘到星星嗎?
生:不能!
師:所以啊,詩人在這里是運用了一個夸張的手法,說明了樓――
生:很高!
像這樣的方法在以前學過的古詩里也見過。比如
李白的《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不及汪倫送我請”
師: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銀河落九天。
c? 小組讀三四行: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和第一二行一樣大的聲音。)
師:不敢高聲語,在這里的“語”注意有一個什么旁?
生:言字旁。
師:所以它與說話有關。不敢高聲語就是指的不敢怎么樣?
生:不敢大聲地說話。
師:那我們該怎么讀呢?
生:“不敢高聲語”(聲音很小地讀)
一堂課下來,感覺孩子們回答問題比第一次要積極。效果還不錯,但是似乎感覺課堂上的朗讀還缺少點什么。自己心里有些不明白,于是在課后和教科室主任以及黃校長,田校長進行了交流。
教科室覃芳:整堂課比前一次有厚度。特別是對夸張手法的引導講解水到渠成。
田:本堂課老師的語言很干凈,沒有廢話。對夸張手法的引導,對古詩題目的理解方法運用恰到好處。引導學生認識五言詩及其停頓方法的總結,讓學生編一編,唱一唱的環節設計得也很好,但是如果在以下幾方面注意一下,那么本節課就達到了一個完美的效果。
一:自主學習環節,要求學生是對子學習,那么在匯報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對子匯報,今天在匯報交流的時候是小組匯報,這個匯報和學習的方式不一致,不易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其品質。
二? 品讀“高”的詩句的時候,孩子們都在“危樓高百尺”的“高”字上下功夫,而老師沒有繼續引導。前兩行如果在“百尺”和“星辰”上做足文章,這種高的感覺就出來得自如一些。
三? 注重了問題意識的培養,但是還要培養學生自己學會在對子之間、組內解決問題的意識。
黃:對于“高”你還可以在三四行“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句中更深入一點。因為這兩行寫出了寺廟的“靜”,通過“靜”來突出樓很高。另外對于拓展閱讀還有一個問題要思考:我們的拓展到底有效沒有?怎樣做才能更加有實效?
反思:通過和們的對話,我在想,要在每一堂語文課上準確地教會學生一些語文素養,教師本身對教材的解讀水平那才是關鍵。記得著名的特級教師王君老師對她徒弟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備課的時候,把你的教參給我扔得遠遠的!”我現在就是屬于那種離不開教參的人。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對教材的解讀功夫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只有自己對教材解讀到位了,課堂上所呈現出來的才是真正學生要學會的一些語文素養。那樣,才不會在一年級的時候教給孩子們的知識,到六年級了還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啰嗦著,那樣課堂才會有真正的語文味,學生才會從心底愛上語文,喜歡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