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了芭芭拉奧克利的《學習之道》,讓我不由回憶起自己的高中,如果那時接觸這本書,也許我的數學就不會僅僅是及格了。記得那時,怎么也記不住公式,卻對代數的難題很有感覺,時而小有突破,但只是偶爾,于是這么多年,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數學低能兒。甚至還把這一點灌輸給兒子,幸好我還沒有鑄成大錯就讀到了這本書。雖然,我不會再去嘗試數學,但讀了此書確實讓我對學習明白了不少。
其一、學習要專注與分散相結合。
芭芭拉認為,正確的學習方法是間隔式的,如果長期專注,思維定勢就會阻撓大腦生成新的想法。所以,最好是在專注學習一段時間后,轉移一下注意力,哪怕是休息一下也很好。作者推薦番茄時間法,即專注25分鐘,間隔10分鐘再開始。可以下載專門的APP哦!
這是大腦學習的規律,我們在學校中不也是如此嗎?45分鐘一節課,休息10分鐘,主科與副科交錯學習。可是,在我上學的時候,為什么這樣科學的用腦方式依然學不會,我想這一定和自己的動機有關。那時候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所以該專注的時候不專注,該分散的時候過于分散,基本的工具沒有掌握,怎么可能學得好呢?
所以,好的方法重要,但主觀的心更重要啊!
其二、馬上行動。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拖延癥成了一個時髦的話題:作業不寫,我有拖延癥;工作沒完成,都是拖延癥的錯;碗盤堆如山,等會再說吧。一時間大家都有拖延癥,仿佛成了流行感冒,不得一回就趕不上時髦一般。可是,拖延癥真的只是說說而已嗎?芭芭拉舉了一個食用砒霜的例子來類比拖延癥,她認為少量的砒霜雖然一時不會致命,但長期服用,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拖延癥也是如此。什么事情都拖到最后期限完成,會讓人產生短暫的虛榮感,覺得自己很行,這么短的時間完成了這么大的任務,其實我很行,于是下一次繼續拖延,直到不能自控。
讀到這里心有戚戚焉,35歲以后,隨著體重的增加,我發現自己對自己越來越縱容,無論是什么事都要拖到最后,直到完不成任務,陷入痛苦的深淵。我開始堅持寫作,其實因為想要振作,人生真的不能這樣下去了。
所以我學會了列清單,把近期應該完成的任務寫下來,然后完成一項劃掉一項。芭芭拉還指出,可以把大任務細化成幾個步驟,這樣做起來更有成就感。
總之一句話,遇到事,馬上去做就是了!
其三,堅持,讓普通人不比天才差。
芭芭拉的這個觀點最近在很多書中看到,《異類》啦,《刻意練習》啦。其實,我原來一直認為人和人之間是有差別的,讀了《學習之道》我知道了這種差別,不只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的時間管理、學習技巧、還有堅持。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可怕的不是有人比你牛,可怕的是比你牛的人還在努力。也許這就是對毅力的詮釋吧。芭芭拉認為越努力越幸運,誠然如是。這樣的觀點是不是讓你燃起了奮斗的火花,那就加油吧!
就說到這里吧,當然還有很多,自己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