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了《愛與黑暗的故事》,突然有點感動,有點悔恨。因為讀書這件事從來都是被我當做一種工具,而不是生命本身。為了考試為了工作,為了有料有聊,為了打發時間……不管怎么說,它們是生活的點綴,尤其覺得文學、繪畫、音樂,這些都是生活的點綴。正像那些媽媽們憂心忡忡地反對孩子走音樂之路一樣“能當飯吃嗎?”“像我們這樣的家庭,還是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吧。”看到中國好聲音里,學員們講述自己的追夢艱辛路而泣不成聲時,我沒有感動。對有些人,這本來是一條艱難的路,自己選擇自己承擔,沒必要讓全世界都來支持和同情。但對另一些人,是快樂甚至簡單的,所需要的只是才華。
可是現在,我卻覺得這些是生命的不可或缺。曾經我從來沒有足夠用心地體會它們,感受它們,只是在悲傷時用悲傷的音樂來沖淡悲傷,在無聊的時候用無聊的書籍來打發無聊。可是啊,所有的作品背后,都是一個生命,一段歷史。這些作品之所以產生,一定是那個為了解決那個生命曾經的悲傷,訴說那個生命與宇宙的共鳴。
? ?《愛與黑暗的故事》,作者阿摩司·奧茲,在母親自殺的陰影下自責過、痛恨過,他始終不能釋懷,于是用整整一本書去撫慰自己內心的悲傷,理解生命逝去的因由。他說,“我寫此書把死人請到家中做客。此次,我是主人,而他們,死者,則是客人。請坐。請喝杯咖啡。吃蛋糕嗎?也許吃片水果?我們必須交談。我們有許多話要說。我有許多問題要問你們。畢竟,在那些年,在我的童年時代,我們從來沒有交談過。一次也沒有。一個字也沒有。沒有談論過你們的過去,也沒有談論過你們單戀歐洲而永遠得不到回報的屈辱;沒有談論過你們對新國家的幻滅之情,沒有談論過你們的夢想和夢想如何破滅;沒有談論過你們的感情...”
他說,或許是契訶夫小說構建出了那種中產階級的敏感、纖弱與悲傷,他的母親或許能夠咬緊牙關,忍受艱辛、失落、貧窮,或婚姻生活的殘酷,可是,她無法忍受庸俗。這或許就是她選擇自殺而去的原因。
? ?書中處處都是作者真誠的訴說,他說:
“愛是對立事物的混合,是極端自私與完全奉獻的混合,一個悖論!此外,大家一直在談論愛,愛,但是愛并非你所能選擇,你抓住了愛,你患上疾病,你陷入愛,像陷于一場災難。”
“孤獨酷似沉重的鐵錘,打碎著玻璃,鍛造著鋼鐵。”
“生活靠一根細線維系。我現在明白,他們一點也不知道能否真的可以再次交談,或許這就是最后一次,因為天曉得會出什么事,可能會發生騷亂,集體屠殺,血洗,阿拉伯人可能會揭竿而起把我們全部殺光,可能會發生戰爭,可能會出現大災難,畢竟希特勒的坦克從北非和高加索兩面夾擊,幾乎要抵達我們門口了,誰知道等待我們的會是什么。空洞無物的談話實則并不空洞,只是笨拙罷了”
“人可以像螞蟻那樣被殺死 ,作家也不難被殺死 ,但是書呢 ,不管你怎樣試圖要對其進行系統的滅絕 ,也會有一兩本書伺機生存下來 ,繼續在雷克雅內斯梅嶺 、巴利亞多利德或者溫哥華等地 ,在某個鮮有人問津的圖書館的某個角落享受上架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