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亞東干文學論稿》出版——沉痛悼念常文昌先生
文學院東干文學研究專家常文昌教授的著作《中亞東干文學論稿》(常文昌、常立霓著)于201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我院特色方向之一的東干文學研究新添一重要學術成果,該著作獲得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資金人文社科類圖書出版經費資助。
《中亞東干文學論稿》是近年來東干研究非常有分量的學術著作。論著展示了東干研究的最新成果,將東干文學置于世界華語文學的坐標中,以專題性研究覆蓋東干書面文學與民間口傳文學,勾勒了東干文學的研究框架,奠定了東干文學研究的詩學基礎。
該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論述或重點突破,或在東干文學的某些關鍵點上深入開掘,或作史的脈絡尋繹。依據東干文和俄文的最新資料,以新的參照和視角予以闡釋。如東干文學與中國文化的互補與互證研究,東干文學中的某些疑難問題,常常可以從中國文化中找到答案;反過來,中國文化中某些失傳的東西,在東干文學中還鮮活地保存著。這不僅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也成為東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方法,體現了中國學者的研究優勢和獨特視角。又如《月牙兒》俄文、東干文與老舍原文的比較研究,令人耳目一新。老舍是公認的以俗白著稱的作家。以阿爾布都創作為參照系,選擇《月牙兒》東干文本與老舍原文的比較,不僅對東干語會有一個新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同時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口語化程度也會得出新的結論。老舍雖以善于運用北京市民口語著稱,但畢竟是受過漢語書面語訓練的作家,典雅的書面語成分更多;而東干作家,與漢語書面語幾乎是隔絕的,東干文本是原汁原味的徹頭徹尾的口語,則完全擺脫了漢語書面語言的影響。通過比較,顛覆了流行的教科書中對中國作家口語化的通用觀點,得出了與眾不同的新結論。該書對東干文學的定位,如十娃子——東干詩歌的太陽,十四兒——東干詩歌的月亮,阿爾布都——東干語言大師等提法,都是首次提出的新穎的學術命題。
該著作具有較高的資料價值。例如,中國失傳的民間故事《要上樹的鱉蓋,江呢浪去的猴》,老舍《月牙兒》的俄文、東干文和東干文漢語轉寫的幾種文本,都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中亞東干文學論稿》附有55幅彩照,不僅提供了東干作家、學者和民情風俗的資料,同時還反映了我院研究團隊與中外東干學者的廣泛合作與學術聯系。
東干文學研究是我院特色鮮明的學術研究方向之一,已有20年的歷史,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這個團隊都是常文昌教授的碩博研究生,先后發表東干文學研究論文的共計16人。他們是楊建軍教授、司俊琴教授、常立霓教授、高亞斌副教授、郭茂全副教授、張煥霞副教授等。常文昌教授被學界稱為東干文學研究的領軍者、國內東干文學研究的奠基者。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依瑪佐夫院士撰文寫道,“意義最為重大的著作是蘭州大學常文昌教授的俄文版專著《亞斯爾·十娃子與漢詩》”,“獨創的思想與意想不到的見解,很有吸引力”。尤蘇波夫教授認為常文昌的研究“豐富了東干學”。學界評論這個團隊薪火相傳,將接力棒傳遞到幾位青年學者如楊建軍、司俊琴、常立霓、高亞斌等手中,令后者也成為國內東干文學研究的主要力量。
從知網統計數字來看,本世紀國內有關東干文學研究的各種論文近90篇,,其中85%以上的論文出自蘭州大學東干研究團隊。這個團隊已出版東干文學研究學術著作6部(包括國外出版的俄文著作),發表論文80多篇(包括在國外發表的論文)。挪威奧斯陸大學東干研究網站全文轉載我院東干研究團隊論文和著作20多篇(部)。研究團隊先后承擔且已經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東干文學研究項目7項。
蘭州大學東干文學研究團隊多次以專題欄目,推出多組東干文學研究論文。開辟專題欄目的刊物是《蘭州大學學報》《北方民族大學學報》《華文文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寧夏大學學報》《浙江工商大學學報》《天水師院學報》等,每組論文多則4篇,少則兩篇。其他刊物如《外國文學研究》《西北師大學報》《廣東社會科學》《民族文學研究》《貴州社會科學》《暨南學報》《井崗山大學學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及《光明日報》《文匯報》《甘肅日報》等報刊都發表過這個團隊的有關東干學的文章。
目前,蘭州大學東干文學團隊的研究正在持續深入的進行,擬將出版《東干文學與俄羅斯文化》《世界華語小說的奇葩》等。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計劃完成《東干文學史》的撰寫與出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