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父母面子的問題,成績能證明老師猜題的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鄭智化《補習街》
“你要爭氣啊!”這是我小時候聽到父母或別的小朋友的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
這個孩子真給我們丟臉!
我們這種家庭怎么能有這樣的孩子!
今天開家長會,我兒子是班上第一,我真是倍兒有面子!
我家孩子都考上一本了,他家孩子只考了個大專,我就說我比他強吧!
……
做家長的,都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可是潛意識中他們偏重了很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與快樂。
說到底,我們給孩子的不是無條件的愛,而是愛自己的愛。
很多家長培養孩子喜歡講求技巧,比如孩子考100分就獎勵100元錢、孩子做一次家務給5元零花、或者通過一些競技的方式,鼓勵孩子去做一些我們認為對的事情。
我們總想改變孩子,而沒有著重調整自己內心,從客觀的角度去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特色、個性與價值。
對于一個飯前不喜歡洗手的孩子,用“趕緊去把手洗干凈!”和“我們一起去玩水吧!”哪種教育方式好?
教育孩子最好方式就是——
用孩子的方式去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而這一切需要你的傾聽、耐心和強烈的理解對方的愿望,這是一種感情力量。
一位雞湯大師回家參加女兒的生日派對。
一進門就看見女兒霸著所有的玩具,不讓其他小朋友玩。
那些小朋友的家長可都是大師的好友,有的干脆就是崇拜者。可他們現在正一起目睹大師女兒的自私行為。
“女兒絕不能這樣,這種事絕不能在我家里發生!”
于是大師先開始循循善誘:“寶貝兒,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一下好不好!”
“不!”女兒嚴厲拒絕。
大師使出了第二招——講道理:“親愛的,如果你今天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以后你去他們家,他們也會把他們的玩具給你玩的。”
“不!”女兒的嘴一撅。
大師尷尬了,他可是曾給無數人洗腦,并幫助他們成為最棒的自己,可現在連女兒都搞不定,這像話嗎?!
于是大師使出了第三板斧:“寶貝,就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一下,就一下下,爸爸獎勵你10塊錢!”
“我不要錢!”女兒大叫,仿佛要讓屋里所有人都聽到。
雞湯大師開始流汗了,控制不了局面這明顯不是他的風格,于是他使出了絕招——
“給我滾到屋里去,看我等會怎么收拾你!”說完一把從女兒手里搶過了玩具,笑瞇瞇的說:“孩子們,快去玩吧!”
大家是不是都有過雞湯大師的經歷?你搞不定也就罷了,可為什么縱橫四海的雞湯大師也折戟沉沙,對女兒束手無策?
一方面,因為好面子,他給孩子的不是無條件的愛。
另一方面,他只顧著自己的想法,根本不重視孩子的成長規律。他從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是對的,女兒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作為雞湯大師的他,曾給無數的人分享,所以女兒也必須懂得與他人分享。
作為一個小孩子,本身就是弱勢的,她只有先經歷了擁有,然后才能學會去付出。換做成年人的你,在你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你又何曾付出過呢?
所以,耐心、坦誠并理解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相比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給出的“雞湯”、“道理”要容易得多。
只有真正經歷過擁有,才會真正懂得分享。許多家庭機械的,甚至是粗暴的對孩子付出,可能正是因為他們從未體驗過擁有。
所以,教育孩子不是一上來,就是劈頭蓋臉的大道理,而是先學會傾聽、理解,并感同身受,然后再試著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并自己以身作則。
就像剛才的雞湯大師,如果他能讓女兒自行決定要不要分享玩具,在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后,他能帶領其他孩子和女兒一起做游戲,轉移大家的注意力,也解除了女兒的心理壓力。
事后,再私下里對女兒進行循循善誘的教育,效果會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