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讀《溝通的藝術》(上)| 溝通不可復制,但可以學習

幫你讀書系列:《溝通的藝術》

本書作者投注了多年的專業經驗,將本書打造成為有關人際關系理論與實踐的最佳讀本。

關于溝通,本書全面的介紹人際關系的本質,自我意識、情緒、傾聽在溝通中的重要角色, 進一步討論關系的重要性,如何增進溝通氣氛等等內容。

本書能連續出到第14版,在美國擁有超過200萬的讀者,可見必有其過人之處。

1. 溝通的本質

溝通的定義:溝通是其參與者在不同的但是有所重疊的背景下,通過交換信息進而建立關系的過程。同時,關系的質量也會受到外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因素所干擾。

我們為什么必須要溝通:1)我們是通過其他人在溝通中對我們的回應,建立自我認同的;2)溝通滿足我們社交需求;3)溝通是建立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方式;4)溝通是讓他人依照我們的意圖去做的最好工具,也就是游說。

溝通有內容和關系兩個維度。內容維度是指明確討論的信息;關系維度用以表達出你對他人的感受。因此,有效的溝通必須包含:能達成一定程度的個人目標,并且要能維持或增進關系。

當然,有效溝通的方法絕不只有一種,而是隨著不同情境和關系不斷變化的。而且,溝通能力是可以后天學習的。

溝通高手的特質:溝通時,擁有多樣性的行為和表達方式,并能夠挑選最恰當的行為,而且可以有效地表現溝通行為。溝通高手還會時刻關注溝通的狀況、關注對方、關注信息。

2. 溝通是為了自我認同 ?

自我認同,就是你對自己所持有的穩定可靠的知覺,反映出你的情緒狀態、天分、喜好厭惡、價值觀、社會角色等等(可以理解為你的三觀)。

自我認同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化。一個從荒島上長大的小孩,沒有人跟他溝通,他就不可能知道自己有多聰明,也就不能形成自我認同。日常生活中,從別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告訴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借著和別人比較來決定我們是優于別人還是劣于別人。這樣的比較也決定了我們要和別人相同或不同。

自我認同的特征:自我認同是主觀的、而且可能是扭曲的;自我認同抗拒改變,我們會一直堅持已有的自我認同。這種認知的保守主義會引導我們去尋找支持我們的自我認同的人做朋友。

正確的塑造自我認同:擁有真實的自我感,承認不完美的自己;擁有改變的意愿。

你不可能把自我全部展現出來,有一部分自我是“隱私的”。“展現的自我”是一個公開的形象,就是我們要別人看我們的方式。而區分這兩種自我的邊界就是社會規范。

在溝通中回應別人的行為,就是在建構他們的自我認同。能創造出自己想要的認同,順暢地控制社交情境,是溝通能力的體現。

我們致力于建構多元認同,也就是在不同的關系中表現出多樣的角色,轉換著各種不同的行為,這種能力正是重要的溝通能力。我們通過三種方式管理自我認同:舉止、外貌和配備。事實上,如果沒有溝通對象的表面特征可供參考,我們幾乎無法有效溝通。

令人滿意的溝通者,其實是懂得選擇最適當的面貌(自我認同)來應對的人

3. 認知和溝通

人類自身的局限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絕對全面的認知世界。人們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認知,主要通過四個步驟:選擇、組織、詮釋和協商

第一個步驟是我們從周圍環境中選擇一部分我們要注意的主題。?

第二個步驟是我們使用自己特有的觀念來組織我們所感知到的事物。我們會把人歸納為友善的、冷漠的、尖酸的等等,這又進而塑造了我們與人溝通和理解別人的方式。這種歸納很容易失真,例如你會以偏概全,認為“女人總是這樣”。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停止對別人的分類,認為對方是一個個體,而不屬于你劃分的某一類人。

此外,我們在對別人進行歸類時,常會進行評判,例如老公指責老婆喜歡吹毛求疵,而老婆則抱怨老公和她漸行漸遠。這些都會讓雙方產生溝通的障礙。

第三個步驟是詮釋,即對別人行為的理解。在我們選擇和組織我們的認知后,我們以某種方式對其加以詮釋,使之具有特定的意義。我們會根據交情深淺、過去的經驗、對人類行為的假設以及我們自己的態度和期望等因素,對別人的行為進行詮釋。

第四個步驟是協商,也就是將人際溝通視為故事的交換。共享的故事可以創造出順暢的溝通。

在構造我們對周圍的認知時,常常會出現這幾種錯誤,以致影響了我們的認知:

1. 對人對己使用雙重標準:在我們將行為賦予某種意義時,往往對人嚴厲,對已仁慈,過于強調別人的缺點。

2. 先入為主:我們很容易堅持對別人的第一印象或是對其外貌的印象,并貼上一個標簽。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應該保持開放的心胸,愿意改變自己最初的判斷。

3.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別人的思考方式和我們是不相同的。

為了防止錯誤的認知阻礙我們的溝通,我們要時常核查自己的認知:1. 客觀描述觀察到的行為;2.?列出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3.?請求對方對行為的詮釋做出澄清。

4. 同理心和溝通

同理心是從別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塑造自己看法的能力。

同理心包含三個方面:1. 認真的觀察 ;2. 去感受別人的恐懼、喜樂、傷心等;3.真誠地關心別人的福祉。

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同。對別人有同理心后,你更加了解他們,但不見得會對他們產生同情。

建立同理心的方法,就是逐一嘗試各個觀點,包括:

立場一:我對你錯。這是我們通常會采用的觀點。

立場二:你對我錯。嘗試用最強有力的相反論點,用來解釋對方為何會以相反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找自己的缺點,并試著支持對方的立場,這需要訓練和相當程度的勇氣。

立場三:雙方都對或雙方都錯。承認了彼此的長處和弱點,進而讓你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非是一個全對、全錯的事件。

立場四:這個議題不重要。? 我們很容易為了爭辯一個議題而越陷越深,以致忘了雙方觀點的相似處,其實相交于雙方的關系來說,這個議題并不是至關重要的。

立場五:以上四個立場都具有道理。當你意識到每一個立場都有些優點時,你就有了對別人的同理心,并因此改善了溝通的氣氛。

5. 情緒和溝通

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體察別人的情緒對溝通至關重要。

我們最普遍的問題是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原因有很多,包括性格內向,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社會規范的影響。

為了正確的表達你的情緒,你應該知道

1. 要能夠辨認出自己的真實情緒;

2. 當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后,并不一定要表達出來或有所行動;

3. 人們會習慣性地淡化或低估自己的情緒;

4. 有時對方會以一種暗示的方式表達情緒;

5. 清楚的表示你的情緒只是在當前的特定情境之下,而不是針對你和對方的整個關系,以免造成對方的誤解;

6. 你所表達的情緒通常不是你唯一感受到的。例如,表達你的生氣時,會忽略了在生氣之前的困惑、失望、挫折、悲傷或尷尬。?我們經常只表達其中一種情緒,而且是最負面的那種情緒;

7. 強烈情緒涌上的瞬間并不是說出口的最佳時機。選擇最適宜表達這個信息的時機,三思而后言;

8. 如果你感覺到強烈的情緒,但是又不便口頭表述出來,寫出你的感受與想法,有利于心理和情緒的調適。

情緒可以分為有助益與無助益的情緒。有助益的情緒有助于提升效率。這兩種情緒的差異是它們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例如,某種程度的生氣或惱怒可以是具有建設性的,因為它往往會提供讓你改進不滿意狀態的刺激;但另一方面,盛怒通常會讓事情更糟糕。?

無助益的情緒往往來自于我們的錯誤觀點,包括

1. 完美的謬誤:過于渴求別人的重視與欣賞,努力表現完美,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和流露不確定的感覺;

2. 贊同的謬誤:認為得到別人的贊同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

3. 應該的謬誤:對世界期望過于完美,想太多的“本應該”。

4. 過度推論的謬誤:例如,對別人或自己的缺點過度的夸大。

5.?因果論的謬誤:當我們相信別人會引起我們的情緒時,因果論的謬誤也會產生運作。

6. 無助的謬誤:被迫害妄想癥、杞人憂天的想法。

減少無助益的情緒的方法是:要注意時刻辨認自己的無助益的情緒,特別是在出現無助益情緒時的時刻,要想出什么事件引發了你的情緒。然而,去駁斥你可能出現的上面這幾種非理性觀點。

未完待續,下期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