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
從公交車上下來,步行不遠,就到了林裕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裝修一新的大樓,面貌已完全不同了。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來過了。不久前,鄭工打電話來,說林裕堂重裝開業,張志英畫展揭幕,邀我參加儀式,我正好有事,不能前往祝賀。鄭工說,有空來坐坐,喝喝茶。
走上三樓,青浦和分湖的師友差不多都到了,和張林根主席、沈大鈞秘書長打招呼、握手,就坐了下來。青浦來的幾位,大多熟悉或認識,初以上兩位外,還有蔡靜盈、陸明光、沈林榮、張建明,李老師和董芳是初次見面。這幾年,兩地交流比較頻繁,雅集已搞過好幾次了。有時候,是我們去,也有時候,是他們來,來來去去,或喝喝茶,或喝喝酒,談文學,談生活,談政治,談社會,什么都談。相互之間交流多了,就成了好朋友。我有幸參與了多次活動,每一次都是很愉快的,并留下了很多難忘的記憶。
青浦和分湖兩地文友的結緣,大約始于2010年春。是青浦的文友先過來,活動就叫分湖雅集。雅集之前有交流的,是如楓落,網名肥肥。是在新浪博客中遇到的。后來,她說,是從一個分湖文友的博客中再轉到我的博客來的。記得她寫了一首詩《我們將要去分湖》(大意如此),我留了言。
第一活動,是一起游覽分湖的一些名勝古跡,去北厙的疏香閣遺址,看葉小鸞手植的臘梅;去午夢堂陳列室;又去張應春烈士紀念館……后來在徐瑾新開的小小茶樓里座談。就是這一次雅集中,第一次見到了如楓落。座談時,她朗誦了自己的新作。張燁文先生準備了稿子,談我的文字,對我的文字做了點評,使我非常感動。因為,在此之前,我們素不相識。我只不止一次聽張舫瀾老師提到他,他們是同學,一起在分湖中學讀過書。這幾年,他經常來分湖,轉幾次公交,把青浦的《湖畔》雜志帶來,又把《分湖》雜志帶回青浦去。可以說,促成分湖、青浦之間的交流活動,張燁文先生有重要的作用。聽說,張燁文老師身體欠佳,行動不便,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到他了。
我這個人,不善言辭,所以不管是活動,還是QQ、微信,都是看得多,說得少,一直是一個忠實的聽眾和看客。自己喜歡書,以下,就從書的角度,來談談我和青浦師友之間的交往的一些往事吧。
每次雅集,或者其他活動,文友相聚,可以說,每一次,都有書,贈書、贈刊物,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這幾年,我受贈過青浦師友的多少書,已記不清了,除《湖畔》雜志以及各種活動中收到的書外,張林根(即凌耕)、鐘惠娟(即如楓落)、蔡靜盈、陸明光等都送過書給我,其中,送得最多的是張林根老師。
記得幾年前,有一次,張老師幾個來蘆墟,在楊英開的飯店里吃晚飯,大約十來人,我坐在張老師旁邊,和他聊天,什么內容已記不清了,只記得,一邊吃元蕩蟹,一邊喝黃酒,并聽他說王昶,也聽他說自己的生活經歷,說他當過工廠技術員,說他在徐涇插隊,說他考上大學,以及在青浦文化局、縣委宣傳部、縣政協等工作的經歷。所談的內容,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后來,他把《王昶傳》送給張舫瀾先生,張舫瀾先生又轉贈我一本。印象中,這是最早得到的張林根老師的一本書。他寫的王昶,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他從江南古鎮珠街閣走出來,走向了乾隆年間璀璨一時的風云人物之間。”
這幾年,張老師寫過、編過很多書,他送我的就有好幾部。我沒有書房,至今,連像樣的書架也沒有幾個,因此,很多書存放比較亂,在書架上找到的,有《崧澤村志》、《青浦掌故新編》、《清溪拾珍》和《余馨集》。可能還有,不知放在什么地方了。《余馨集》是張老師多年來散文創作的結集。扉頁上有他的題簽:“張建林先生雅正”。時間是2016年1月12日。書中都是游記。《龐山湖邊贊神歌》一文,與吳江有關,是2011年中秋節的一次活動。文中說:“中秋節這天,八點到蘆墟與汾湖詩社朋友會合后,一路向西趕至龐山湖。一個穿黃緞中式長衫的中年男子已候在路邊,他就是沈全弟。他引領我們走進了沈氏堂門祠。祠不大,祠前一塊場地,也不太寬暢。祠左一高臺,表演宣卷和演大戲。場之前有一片湖面,就是龐山湖了。岸邊泊著幾艘網船,網船一側用漁網圍養著一群雞鴨。場地上,一桿桿三角彩旗在空中飄揚,旗上寫著“太湖老興隆社”、“上北府城隍”等字樣,這些旗幟為中秋廟會營造出濃濃的宗教氣氛。”這個活動,我是否有參加過,記不清了。
去年11月25日,在青浦群里看到張林根先生的日記,日記中說:“下午參加博物館舉辦的的青浦區博物館藏書畫展暨《青浦望族》首發式,歷代名人的書畫讓人贊嘆不已。”微信聯系張老師,讓他想辦法弄一本。張老師答應了,說先弄三本,張舫瀾先生和費秀華各一本。
今天,張老師把《青浦望族》帶來了。厚厚的一大冊。青浦與吳江,歷來關系密切,許多人和事都與吳江有關。所以,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一下。不久前,查閱謝家福資料,得知青浦熊其英與吳江凌淦一起去河南救災。熊其英在救荒中勞累過度,在河南災區病逝。現在,翻閱《青浦望族》,書中提到了熊其英救荒一事。他還和吳江陳麟一同浚河筑堤,使吳江和青浦兩地老百姓得益。陳麟也是莘塔人,新編《莘塔鎮志》中記載:"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舉人。《分湖詩鈔》選摘其詩22首。精于農田水利,龍涇村'在字圩中洼若仰釜,旱澇皆患,他創議開溇,以開出之泥筑堤岸,使成膏腴,歲增收數百石。士人名其溇曰陳溇。'熊其英和陳麟一起修筑的堤岸,是否便是陳溇,尚待查考。如果按照這一線索,說不定能在青浦圖書館、博物館里查到熊其英與吳江、特別是莘塔有關的資料。以后,可能會請張老師和其他青浦文友幫忙。
下午我離開時,張老師因事出去,還未回來。現在,利用這篇文字,表達我對張老師的敬意,并向他多次的熱情接待以及贈書表示感謝。期待張老師和青浦師友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期待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