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擁有多少福氣,都不會滿意。
“身在福中不知福”,是這類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人性對金錢,亦是如此。
可命中有舍有得,才是真正的平衡。
一味的“輸入”,只有貔恘能夠做到。
有一個朋友,做加工的生意。
本來廠子運營得很穩定,突然有了一個機會,接了一批大量的且有難度的訂單。
在接這筆訂單之前,廠里的高管曾告誡這個朋友,廠里能力有限,這筆生意看似是好事,但是辦不好反而會讓廠子陷入困境。
朋友說著辦法總比困難多,就不顧大家的反對,接了這筆業務。
結果,可想而知,能力有限,到期沒有按質按量完成,沒有掙到錢不說,還賠付了違約金。
做生意有沖勁,是好事,但也要分清楚情況 看明白時局。
天下的錢,一個人賺不完。
這一生,我們命里的錢,都是有定數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福氣這個東西,有的與生俱來,有的則需要日常積累。
凡事別急,因果循環,事世總會有一個緣由。
有一句話這樣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擺正心態,福氣自來。
認識一個長輩,是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最早接觸到商品經濟的。
所以經濟狀況很好,成了最早的那一批萬元戶。
很多人都會說,人一旦有了錢,初心就有了改變。
有些人有錢之后,甚至會躲開那些“窮親戚”遠遠的,恐怕對方管自己借錢。
可是這位長輩并沒有這樣做,他總是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拉需要幫助的人一把。
即使幫助之后,也不會到處耀武揚威的宣傳,把自己樹立成“圣人”的形象。
這樣過了好十幾年,有一次他的生意遇到了困難,那些他幫助過的人紛紛傾囊相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其中有一個晚輩,借給了他五六十萬來周轉,在眾人的幫助下終于渡過了難關,企業起死回生,家里也避免了破產的厄運。
那個借錢的晚輩說,當年自己的父親病重,到處去借錢而不得,是這個長輩幫助了他們家,父親才救回一命。
如今自己事業有成,當然不能忘恩負義。
我們在能力范圍內的、一些不經意的舉動,改變的也許是一個家庭的命運,和自己的將來。
命里一尺,難求一丈
做人別和自己過不去 ,切記富在的表象,窮在了精神與格局。
有句話叫“七分人事,三分天”。
七分人事,指的是人本身自我的努力。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相應的才華、能力,機會來了,也沒有辦法抓住。
三分天,指的就是我們的機遇。
人空有一身本事,沒有施展的平臺,沒有機遇,也是難有成就和作為的。
成大事者,二者缺一不可。
單靠努力,只得三餐溫飽;單靠機遇,也許生存都成為了難題。
對于財運來說,命里一尺,難求一丈。
是你的,不需要爭,不是你的,沒必要爭。
凡事有度,別逾越;錢多錢少,夠用就好。
有錢的人,為錢奔波,不一定幸福;沒錢的人,懂得知足,不一定不幸福。
像《司藤》中的秦放,經濟自由,他坦言在遇到司藤前:自己的生活沒有奔頭、沒有方向,生下來就什么就好像什么都擁有了,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
人生的終極意義不是用富貴來衡量的,別過完半生回過頭去看,猶如一天。
而命中沒有,反去強求,只能讓自己活得更加抑郁,困在里面走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