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幾年前的暑假,人生第一次外出打工,期間經歷和發生了很多事,當時對我的觸動還是挺大的,現在回頭看去覺得自己還是成長了很多的,那一年的暑假生活,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經歷了挫敗,也看到了外出務工者的辛酸和無奈。
? ? ?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我的二伯,第一次外出,去的是蘇州,一個很美的城市,投奔的是我的堂兄,堂姐。之前他們和我二伯住的很近,后來由于他們的工廠搬遷,搬離了原來的住處,也就變得遠了,我是住在堂哥家,剛去時半個月沒有找到活干,堂哥堂姐都在上班,我自然也是很無聊,后來找到了一個,第二天要去面試,離我住的地方有點遠,不過離我二伯住的地方很近,所以前天晚上給我二伯打了個電話,二伯是收舊貨的,一天大多時間都在外面奔波忙碌,我怕去的時候他不在家,所以就提前打了個電話。
第二天面試過后我便給二伯打過去電話,然后知道了二伯就在我面試的工廠附近,于是我便拿出手機導航過去,騎著車子過了幾個路口,江南水鄉的風景讓我很是滿足和陶醉,不一會就到了我和二伯約定的地方,遠遠地我就看到了路口那邊等著我的二伯,他也看到了我,給我擺手示意讓我過去,這時候路口的紅燈亮了起來,其實我真的很感謝這亮起的紅燈,因為我被驚到了,路口那邊,他堅毅的坐在他的三輪車上,與后面繁華的背景顯得格格不入,街道很干凈,路旁的花也是綠意盎然,太陽很大曬得我有點眩暈,然后綠燈亮起,我愣了一下騎起車子向他奔去,許久未見自然也是免不了寒暄一番,第一次在他鄉如此近距離的獨自面對二伯,我愣住了,我注視著眼前這個將近60歲的男人,歲月在他臉上留下的印記格外的明顯, 地面上他旁邊的三輪車也很是刺眼,如此發達的城市我不敢相信還會有這樣的車子,可是這就是他的生活來源。
? ? ? 由于是早上剛出來,所以車子上還沒有什么東西,我想象不出來這個車子裝滿貨物后的樣子,他能蹬得動嗎?它又能載得動嗎 ?我也不愿意去想。回過神來,二伯站在我的對面笑著問我:“在這還適應嗎?”我說:“很適應”。好像我也找不到不適應的理由,二伯看我騎著車子沒有帶水,于是把他隨身帶的水遞給我喝,我說:“我剛出來,不渴”,因為我知道他還要在外面很久,而且外面溫度那么高,一向節省的他 ,肯定連瓶水也不舍得買。我們爺倆就這樣站在路口聊著,我囑咐他照顧好自己,天熱就少干點,早回去會,他笑著回答:“沒事,都習慣了”。“都習慣了”為什么聽著這句話那么刺耳,我想象不到他有多么的辛苦。
聊了好大一會我要走了,二伯也要為他的生活去忙碌了,看著他瞪起三輪車遠去的背影,感覺是如此的高大,我也真正的理解了朱自清的《背影》里面那種對親人漸漸老去的無奈和心酸之情。
? ? ? 在蘇州待了一個多月,后來由于開學,我要回去了,回去時我去了一趟二伯的住處,那天提前打過電話就自己過去了,我是十點多到的地方,到的時候還沒進門倒是先被二伯的鄰居給認出來了。
? ? ? 鄰居問我:“你是***的侄子吧!"
? ? ? 我說:”是“
? ? ? 鄰居說:”他說今天他侄子來看他,所以早早的就回來了。“
? ? ? 聽到這兒我很是感動,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外出務工者渴望和親人團聚的迫切心情,二伯聽到我說話出來讓我進屋,房子很低,讓人感到有些壓抑,屋子里擺放著收來的各式各樣的東西,但是卻沒有一點家的溫馨,中午吃飯時,二伯買的菜全是肉類,我沒有理由拒絕卻也無力接受,因為我知道二伯是從來都不吃肉的,這就是老人,自己能吃很多苦,卻舍不得我們受半點苦,老人努力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他們是無所不能的。我端起水杯,假裝仰頭喝水,這杯水喝了許久。
? ? ? 吃過飯,在屋里坐了一會我說要出去看看,出了門二伯住的地方和我想象中的江南有很大的區別,可能因為是拆遷區吧!唯一能讓我感受到江南的是那水那橋,我站在橋上看去,稀稀落落的房屋,有些年頭的樹,蜿蜒的小河看不到盡頭,水里有魚蝦在游動,卻不見得活潑,河邊的臺階長滿了青苔,但是水上卻漂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站在橋上也有一種隨時都要坍塌的感覺,整個人突然被放空了,二伯只是萬千務工者的一個縮影,他們這代人生活在城市的邊緣,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忙碌,他們希望兒孫滿堂,能有一個好的晚年,可是城市正在慢慢地拋棄他們,城市越來越發達,他們卻離城市越來越遠,他們不斷的妥協,拆遷區,郊區......
? ? ? 每一個在異鄉的務工者都是一個希望,一種責任,二伯是一個縮影,他們這些老一輩的務工者也許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和力氣,他們對這個城市的貢獻不如以前,甚至在慢慢的成為城市的另一種傷疤,可是沒有人能夠抹去他們曾經的貢獻,隱藏屬于他們的榮耀,高樓就在那里佇立著,如同他們的精神,城市需要發展,他們也應該得到尊重,可是事實上他們將一輩子都奉獻給的地方,到最后卻沒有他們的落腳之地,他們也不得不回到起點,并最終化作一抔黃土,可能數百年之后又為城市的建筑奉獻自己。
? ? ? 可是事情總是要繼續,社會也總是要發展,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只希望“前有古者,后無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