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靜待花開
在《人類簡史》里,歷史學家赫拉利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類在整體上比動物聰明,比動物能干。但是把一個人和一只大猩猩同時扔到森林里,大猩猩一定是活得更好的那一個。
額,不是說人類更聰明嗎?難道是主場優勢?
別急,赫博士在書中繼續解釋道: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有團結精神。因此一旦單打獨斗,就失去了絕對優勢。
可是,為什么團結精神能夠賦予人類絕對優勢呢?這與我們今天的“創新”話題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要說到我帶來的這本《創新簡史》了。
最近幾年“簡史”特別的流行,各種“小而美”的“集大成”作品層出不窮。可專門寫創新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想象中可能會有鉆木取火、蒸汽機,然后一步步地講到核磁共振、數碼相機……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歷程梳理得清晰且簡明。
但發現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旸,我改變了想法,準備好好讀一讀這本書。可能有的小伙伴不太熟悉,楊旸目前是某軟件公司的市場總監,多個平臺的簽約作者,互聯網行業連續創業者。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連續創業”這個標簽。
人類技術創新史,會給一位創業者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不僅僅是創新,任何事物都會有其自身的兩面性。作者在書中將影響創新的因素分為了外部和內部兩種。
所謂外部,指的是社會趨勢對創新的影響。比如說,因為有了物物交換,才會產生了貝幣、貨幣,甚至經濟學。所有的創新離不開大環境的影響,這點很容易理解,就不過多解釋了。
說到內部,相對就復雜了很多。到底是什么因素觸發了創新從一個不成形的點子,演化為帶來巨大影響的爆款呢?
書中講了三種模式,分別是:根創新、域創新和維創新。
怎么理解呢?
根創新對應著人類歷史的早期發展。比如說貝幣的產生、青霉素的發現……等等,都是從大眾最本質的需求出發,自然而然地出現的新生事物。這點可以參照之前的一篇關于《自下而上》這本書的評論:所有的演變都可以歸結于底層個體相互作用的涌現。(別把旁觀者當成肇事者 )
那么,域創新是什么意思呢?它對應著工業時代的科技發展。在特定的領域里,衍生出各種需求與想法,通過不斷改進的方式,逐漸優化,最終成為成熟技術,普遍推廣。
就像《精益創業》里面的“小步試錯”。豐田公司獨創性地創造了一條小型生產線,用于新產品的試錯與成熟。相信你對它不會很陌生,因為很多成長導師都很推崇這種成長方式。正所謂“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積累量變,引發質變。
那么,有什么問題嗎?
書中說,互聯網時代的創新,需要從“試錯”到“試對”。也就是我們說的第三個模式——維創新。
2007年,第一部iphone問世。在這之前,市場上沒有出現任何“試錯”的成品。讀過《喬布斯傳》的朋友們應該都了解他的工作流程:我要做出只有一個按鍵的智能手機,然后大家分頭去按照要求研發。這是一個逆向的過程,先確定我要什么,再逐步去實現。
為什么說“維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特有的創新方式呢?因為,這樣的操作步驟至少需要兩個前提:海量信息的支持和大數據的分析整理。也就是說,只有互聯網能滿足維創新的實現。因為巨大的信息優勢可以大大減少我們的試錯成本。
好了,到這里我想回到剛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么團結精神對于人類發揮優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互相影響的過程中,人類能實現彼此啟發、充分連線的過程,從而引發根創新的涌現,不斷“試錯”的域創新,以及站在信息浪潮中的維創新。所以說,只有團結互助、彼此扶持,才能成就一個人、一個企業的未來。
到這里,你還會認為人類的發展只是某個人拍腦袋創造出來的嗎?
不妨將你的思考留在討論區——
對外界的認知越深,我們的生存優勢也就越強!
加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