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難逢的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則育兒相關的文章,被人笑稱為“mother of the year”。因為很多人都知道,我對于當媽這件事,更多關注在形而上或不著調的事情上,平時的實踐極其有限。
小兒少桓,足歲五周有零,按南方人說法,虛可稱七歲。識字不過百余,算術只會到二十,英文尚不能連句,于學習上淡淡并不上心,每日舞槍弄棒,飛車輪滑,嘴尖皮厚,極善狡辯抬杠耍賴賣萌。若說三歲看老,這孩子恐怕今生并沒有帶來什么優人一等的天賦,大了無非是行走人間的一枚逗比。
幼年間,我也曾沒錯過任何所謂敏感期的給他講故事,講英文,上早教,去旅游,然而這幾年過去了并未有顯效。一則這些事可能需要非常多時間的積累,而我平時工作較多,早出晚歸,每天也就一兩個小時和兒子在一起,然而就這一兩個小時,我更傾向于做一些瘋狂的事情:比如運動或在家里瞎瘋什么的。那時候總認為,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比什么都強,于是與語數外上并不十分著力。
轉到今年,幼升小的壓力忽然增加了。
說老實話,按我平時習性與這些上常常不屑。認識幾百個字有什么難的,會做幾筆加減法不是分分鐘的事嗎?但當我真正坐下來教兒子識字和做算術時,發現情況不怎么妙,因為他對這些東西毫無興趣,而我對拿出一張卡片讓他記住這件事也毫無興趣。
現在我知道幼升小機構存在的意義了,然而我并不甘心。
下載各種APP,鼓勵他識字。
制作表格,記錄學習進度。
發動家里各個成員,監督學習。
OK,稍有起色。
難道生活就這樣了?從此開始就要圍著一個準小學生團團轉了?這絕不是我想要的。
常常安慰自己,人造衛星需要火箭巨大的推出力去擺脫地球引力,劃破大氣層總會有損耗,只要衛星本身能計算好如何在軌道中運行,則推出力只需要一陣子。我們現在要更關注推出?還是更關注衛星本身的設計?
可悲的答案是都得關注,可喜的前提是孩子比人造衛星智能多了,他們天生帶有求知欲。求知欲會引領他們去他們的軌道,而我們作為推出力必需知道那條軌道在哪。
是的,我不知道他的軌道在哪。他貌似對一切新鮮事物感興趣,然后很快又不感興趣了。他喜歡一切好玩又不費勁的東西,他討厭重復寫字練鼓做自然拼讀,但喜歡好玩的老師帶著上課。簡而言之,喜歡玩。
所有人都是這樣,人類的本性。
我反對一切說學習可以是輕松的言論,但我real相信學習可以是快樂的,并不是過程是快樂的,而是當你運用到你學到的知識或技能時,那種成就感會讓你欲罷不能,繼續學習,以便去體會那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請跟我讀“征服感”,人類寫在DNA里的東西?!斑^程重于結果”這種理念,只是很少或從未體會到征服感的人的一種自我安慰而已。過程當然重要,但絕不會比結果更重要。
孩子不懂這些?
少桓很懂。他至少知道努力練鼓之后可以去給同學顯擺,老師也邀請他表演。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獲得別人的尊重,是人上進力量的源泉,也是擺脫弱者心態的唯一路徑。
早識字讀書有炫技有什么好?唯一的好處,就是讓孩子知道,他因為什么得到尊重,因為他有過人的一面,至于是這一面還是那一面,并不重要,但至少要有一面。
難道在我們成人的世界里不是這樣嗎?這有的挑嗎?這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