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凱 ? 學號:17021211112
轉自:https://mp.weixin.qq.com/s/O4wnCMMzfBT0k4GNRHNiwA
【嵌牛導讀】:今年64歲的常先生,在體檢時發現得了肺癌,而且已是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當看到瘧原蟲免疫療法招募臨床志愿者時,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了廣州,成為一名志愿者。一段時間的治療后,他驚喜地發現頸下淋巴結的轉移病灶消失了。經過CT檢查醫生發現其肺部原發病灶的外表特征也發生了改變,由具有惡性腫瘤特征的“螃蟹狀”變為失去惡性特征的“斑塊狀”,并經微創手術治療。
【嵌牛鼻子】:惡性腫瘤 ?瘧原蟲
【嵌牛提問】:癌癥有沒有被治愈的希望?以毒攻毒能否可行?
【嵌牛正文】:
目前,常先生體內已經沒有任何腫瘤病灶。醫生觀點,常先生有60%或以上的概率已經被治愈,但需要觀察5年才能最后證明是否已經被治愈。
常先生的身體實現“逆轉”,也意味著我國科學家利用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癥取得了初步的臨床療效,晚期癌癥患者未來或許有救了。
瘧原蟲感染可激活免疫系統
用于治療癌癥的瘧原蟲叫間日瘧原蟲,是一種相對良性的瘧原蟲。瘧原蟲感染治療疾病此前就有先例,歷史上瘧原蟲曾經成功地應用于神經性梅毒(晚期梅毒的一種)的治療,該療法的發現者奧地利科學家因此榮獲1927年諾貝爾醫學獎。
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癥的首創者——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小平教授介紹,在讀書期,他就發現全球瘧疾發病率與腫瘤總體死亡率呈顯著負相關,瘧疾高發的地區癌癥比較少。經過多年研究,陳小平教授帶領的團隊發現,瘧原蟲感染可以拮抗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啟動抗腫瘤天然和適應性免疫應答,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顯著延長肺癌、肝癌、結腸癌和乳腺癌等實體腫瘤荷瘤小鼠的壽命。
“我們研究發現瘧原蟲感染可以激活整個免疫系統?,而且還發現瘧原蟲感染非常顯著的抑制腫瘤的血管生成。”陳小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臨床試驗“效果不錯”
陳小平教授團隊隨即與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鐘南山院士團隊合作,開展了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試驗。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中觀察到2例顯效,其中1例轉移病灶消失,并通過微創手術切除了完整的腫塊。目前,該患者體內已經無腫瘤病灶,其身體狀況良好,與正常人一般。
陳小平
陳小平表示,目前試驗的病例數比較少,尚處于初級階段,?但是顯示了這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臨床案例還比較少,但從治療情況看效果不錯。假如多做幾個病人,同樣能看到這種情況,我們再把它擴大,擴大到沒有經過化療的病人,說不一定效果會更好。”鐘南山說。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兩個團隊繼續合作,擴大晚期肺癌治療的臨床例數,同時,陳小平教授團隊還與其他團隊合作,將瘧原蟲療法的臨床試驗擴展到肺癌以外的其它實體腫瘤的治療。未來,其他癌癥患者也有望通過這種療法康復。
在開發治療多種人類疾病新型療法的道路上,有這么一種奇特的方法,那就是以毒攻毒,下面這些案例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1
蝸牛毒液可用于徹底治療糖尿病
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從海中生長的錐形蝸牛(雞心螺)體內提取出的毒液或許能夠幫助開發超級速效的胰島素,這或許就為開發治療糖尿病的新型療法提供了一定幫助。研究者表示,他們揭示了錐形蝸牛毒液胰島素的三維結構,同時他們還闡明了高效的天然蛋白Con-Ins?G1(cone?snail?venom?insulin?G1)為何比人類胰島素更加快速的發揮作用。
Con-Ins?G1蛋白能夠結合人類胰島素受體,這或許就表明該蛋白能夠轉化到人類疾病的治療中;研究者Lawrence教授說道,我們利用澳大利亞同步加速器(Australian?Synchrotron)解析并且分析了錐形蝸牛毒液胰島素蛋白的三維結構,我們發現,這種毒液蛋白可以避免發生人類胰島素所經歷的結構改變來快速發揮作用,人類胰島素通常需要發生結構改變來發揮功能,而且這種毒液蛋白能夠有效地同其受體緊密結合。
2
腫瘤細胞也能干預癌癥了!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癌細胞在脫離實體瘤組織后,無法耐受機體血液環境的不適沖擊。然而,有些頑強的癌細胞不僅幸免于難,還可以重新返回腫瘤原發灶,發揮促瘤組織生長的作用。
來自新墨西哥大學癌癥中心的夫妻檔研究團隊Renata?Pasqualini和Wadip?Arap,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PNAS)雜志上發表了關于利用癌細胞"潛返"病灶特性進行抗腫瘤應用開發的文章。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從動物外周血中分離出癌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手段修飾癌細胞,使之表達一種可使癌細胞凋亡和壞死的細胞因子--TNF(腫瘤壞死因子),再將該修飾后的癌細胞輸回一系列癌癥動物模型體內,如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等。結果發現,動物體內的腫瘤生長和轉移均得到良好抑制。
3
巴西計劃用蚊子來對付登革熱
登革熱每年感染大約3.9億人,能夠引起嚴重的關節痛和頭痛,而直到今天,科學家們還是沒能找到能夠治愈登革熱的藥物。
今年早些時候,研究者們開始利用基因改造的蚊子進行測試,這些蚊子可能可以將這些吸血害蟲徹底鏟除,現在,一組專家又找到了另一個方法來防止登革熱的擴散。他們發現利用一種特殊的細菌來感染蚊子,與登革熱疫苗的效果類似,就可以防止登革熱傳播到人類。
來自里約熱內盧的科學家們用一種稱作沃巴克氏菌的細菌來感染蚊子,這種細菌能夠對攜帶登革病毒的埃及伊蚊起到防疫作用,防止病毒在其體內擴散。當帶有沃巴克氏菌的雄蚊對不帶細菌的雌蚊卵子進行受精時,這些受精卵不會變成幼蟲。如果雌蚊和雄蚊都帶有細菌,那么它們的后代也會帶有細菌。
4
科學家“以毒攻毒”治抑郁癥
通常人們治病都是找出根源后設法消滅它,但美國一項治療抑郁癥的新研究則反其道而行,通過加強抑郁癥的致病機制來達到治療效果。這種類似“以毒攻毒”的策略開辟了治療抑郁癥的一條全新途徑。
該項研究負責人、紐約伊坎醫學院助理教授韓明虎對新華社記者說,他們研究發現,大腦受到不良刺激后未患抑郁癥的小鼠,其大腦并不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努力避免有害變化,而是經歷了有害變化,并利用它們建立了新的健康平衡。該研究1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
這項研究發現,陽離子通道電流增加是一種不好的病理變化,罹患抑郁癥小鼠體內陽離子通道的電流增加,導致鼠腦多巴胺神經元放電增加。然而,研究人員注意到,健康小鼠在受到刺激后,體內陽離子通道電流增加幅度是抑郁癥小鼠的3倍,鼠腦多巴胺神經元放電卻沒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