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夫子傳下來的儒學給我們灌輸了2000年的孝,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其實現(xiàn)代社會子女對父母最容易的莫過做表面功夫,和顏悅色而已嘛。至于真心不孝的話,有事情就叫不動,有美食和父母有關嗎?看一個人的真?zhèn)危皇峭ㄟ^言辭而是行動,孝也是如此。老夫子是高標準嚴要求來考核子女,有點家里有好吃的得趕快送給父母,還不能給老人家看臉色,擺嗟來食的態(tài)度。
現(xiàn)代社會大家庭逐漸分拆為小家庭后,因為大家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生活中有孩子家里有好吃的送父母一份的,但凡這時候能想到父母的就一般不會送過去時還給父母難看。否則干脆不送就得了,看著父母老病窮困而無動于衷的照樣不乏其人。大家工作都很忙,回家還有一堆家務事,父母一叫就能去幫忙的已經是很不錯了。
如果父母略奇葩的,依然用2000年前的孝為標準要求子女。很巧,今天回看昨日《奇葩說》的辯題是婆婆有太后病,你要不要悔婚?那就是落得個一地雞毛的結果啦。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