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為什么會覺得不能窮太久?
從馬斯洛的人的五種需求層次的來講,一個人首先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生理包括呼吸,水,睡眠,食物,性等等,這一需求目前來講只有在極貧困落后的國家才可能會有這種需求的不滿足。
其次來講就是安全需求,他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責保障,家庭安全等等,那么此時我所講的窮,就在資源所有性與財產所有性里面。
然后第三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愛情友情性親密、第四層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尊重,對他人尊重以及被他人尊重等,最后一層自我實現需求包括: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與接受現實能力等。
需要注意的是: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復雜的(如自我實現)。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也就是說也許可能存在著跳躍性需求的追求,比如有人在很落魄的時候,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依然還有崇高的夢想。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大多數的情況下,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呈現階梯式的向上發展的,假設有跳躍性需求的情況出現,那么此人也應該在盡快短的時間,把前面一些階段的需求彌補到正常水平,最起碼有最低限度的滿足。否則你要求一個長期維持在生存水平線上的人去非常富有創造性保持高潔的情操與追求是很難的。
肚子都填不飽,你跟人家談理想談追求?
這就是我說的不能窮太久的原因。為什么呢?貧窮屬于資源與財產這一類屬,也就是安全需求這個行列,而此時有人的精神與情感上有了高一層級的追求,比如說有了更多對友誼愛情親情的要求,有了對自我尊重與信心的想法,有了更高一步的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等等,你可能想這些東西一定是建立在不能窮的基礎之上嗎?你還別說,還真的是的。為什么古人常說貧窮夫妻百事哀,子欲養欲孝順但是沒有錢依然讓年邁的雙親去打拼,想請很好的朋友去吃飯,跟優秀的人一起玩,朋友有難予以幫手,都需要錢,。尊重與信心首先要看著有信心,值得被尊重,從哪里看?從外表看。怎么看?看穿著,穿著不說奢侈怎么說得得體,得體就是質量的保證,質量就是錢的堆積。 最后什么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啊等等這些都是在你不用為生活長期奔波有錢有閑的主兒才能去花時間精力弄的玩意兒......那你說要不要錢,要的。能不能窮太久?并不能。
說這些太籠統了,講個我個人實際的案例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運氣還不錯,所以工資待遇都還不錯,給到親人朋友的都很慷慨,自己也有錢有閑大家都其樂融融。后來投資失敗分文不剩了,注意哈這個時候不是說我親人朋友怎么眾叛親離啊等等,他們并沒有,但我自己隨著一年年窮下去變化了:首先體現在給父母買禮物的時候考量了買還是不買?怎么樣劃算而不是怎么樣他們更高興....跟朋友吃飯面對一些小算盤精的主也不愿意再無私奉獻了,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了....這些不要命,我親人都很體諒我,不給愛占便宜的主無私奉獻也是改了傻缺的毛病,但更要命的是:我對金錢的關注比對其他事情的關注更多,這就意味著在很多事情的選擇上過于關注經濟上的考量而導致整個人的格局都在這種窮酸氣當中越養越小【雖然本身沒有什么大格局哈】
舉兩個鮮明的例子,一是我跟我表妹住在一塊兒,以前我很多事情上總是想著照顧一下她,她比我小,特別是經濟上的。但是隨著窮的時間久,她人也過于自覺,事實上很多事情上都是我宰依靠著她,雖然都是小賬,但是長此以往下去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依賴:為什么這兒講呢?我們老家有句話說:斗米養恩,擔米養仇,人在不知不覺當中如果習慣一個人的幫助而不清醒過來的時候,那么在有一天這個人突然撤回幫助的話,還能否維持好平常心很難講的,這是很玄妙的心理變化,人性隨著環境是會有不同程度的未知發展的。第二個例子:以前有個朋友來看我,那時候正是還信用卡揭不開鍋的時候,他們來了我要招待,無奈只有刷信用卡,雖然歡喜朋友的到來,但是對經濟上的支出還是表示有憂慮的,只是沒有辦法啊這些朋友對我不錯,平常也是大家互相幫襯著的關系還不錯,但是不錯的友情在面臨著節假日的高消費面前,我的心里第一次起了權衡嘀咕,這種心情很復雜......沒有想到在朋友要走的時候,給我轉了一筆錢,這筆錢比起他們的消費是綽綽有余的,我可以選擇領也可以選擇不領,讓我驚訝的是我心理腦海中占據比例比較大的竟然是領了這筆錢,反正對于他們也不差這一點點,沒關系的,我現在正是困難的時候......------這種想法讓我深深了打了個冷顫-----那一刻感覺被現實狠狠的甩了一巴掌:一個人可以通過貧窮一下磨練出很多優秀的品質以至于不再這么猖狂,但是如果因為貧窮太久把自己做人交友的原則都丟棄了,把整個人養成一個占小便宜,目光短淺,耍小聰明當別人是傻子的人格,那真是虧了大了去了。
不能窮太久,窮得格局都沒了,人生基本也就沒了,這并不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