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很少讓我讀她的作文,偶爾開恩,我得以窺到一兩篇,有的很流暢,能一口氣輕松讀到結束,除了一些字句需要修改之外,沒有大的毛病;有的讀到一半就很難讀下去,這時我難免要作西施捧心狀,嬌弱地道:“我無法呼吸!”這樣的文章就要做大手術。也正因為如此,女兒越發敝帚自珍,不允許我干涉她的作文。娃大了,做媽的威信日薄西山,一日日低下去,只能在這里絮叨幾句,冀望她能讀到,給少許“青眼”就很千恩萬謝了。
文章是有生命的。生命靠什么來維持?無非是一呼一吸。一篇有呼有吸的文章,就好比一首好聽的歌,有高低、快慢,有平穩、高潮。而如若一首歌從頭到尾都是高潮,難免會讓人透不過氣來。又或是一直低音哼哼,又怎能讓耳朵愉悅?
怎樣才能做到一呼一吸?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所想所得。假設要寫一篇游記,很多人喜歡描寫所見,風景很美,使用的詞句也很美,可是讀者讀不下去。為什么呢?因為作者一直在“呼”,而沒有“吸”。“吸”是什么?就是所見之后你的所想所得。寫一段景,跟幾句你的感受,再來一段景,再來感受,呼吸就很自然了。讀者會跟著你走走停停,不僅用眼睛看風景,也用心來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這樣的文章比單純的描寫景物的就上了一個檔次。當然,也可以把順序顛倒過來,這個不必拘泥。
學會了這學會層層推進。個基本功,等于練就了童子功,接下來就是提升“呼吸”的節奏和美感了。
學會層層推進。
前一陣和女兒同學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如此長的詩流傳了這么多年,足見其生命力。設想一下,如果一開頭就交待歌女的背景呢?或是交待作者當時的處境呢?如果從頭至尾都是描寫歌女彈琵琶的高超技藝呢?如果在描寫技藝時一直形容“大珠小珠落玉盤”,而沒有“凝絕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呢?相信你應該明了。推進時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象汽車爬盤山公路一樣,由低到高,最后一覽眾山小,又好像是入睡時,剛開始是淺淺的,慢慢地越來越悠長。
學會轉折。
一個小女孩,把臉洗干凈,服裝整潔就OK,大了恐怕得打扮打扮,化點兒妝。所以小學時學會平鋪直敘,講清一件事就可以。初中以后要學會表達的多樣化,給文章化點妝,轉折就是當中的一種。這次我們以李白的《月下獨酌》為例。當時你讀完之后感嘆道:“李白這個人!一會這樣,一會那樣!”你雖然語言表述不清,可你已有了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我明白你想表達的意思:這首詩轉折數次,十分經典。開篇第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意在表示孤單,第二句直接轉折:“舉杯邀明白,對影成三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豪邁得很,這一轉折剎那就變凄涼為熱鬧。可是第三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又折了一次:有什么用呢?月亮和影子不是活物啊!還沒完,繼續:“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馬上勸慰自己要豁達,很樂觀。然而還沒完,再折:“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還是傷心:人生無不散之筵席啊。但最終還是豪邁:“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讀完怎么不折服呢?就好像李白帶我們走了一座九曲橋,讀來心潮起伏,不能自己。
在此基礎上,再予以提升,如一呼多吸,一吸多呼等,留待以后再談。
后記:王安憶是我喜歡的一個女作家,很會講故事,文筆細膩,但是喜歡每一個細節都交待清楚,如她的《長恨歌》就有這樣,小說的開始過于絮叨,呼吸有不暢之感。推薦女兒閱讀,或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