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臘月廿四 星期二 夜深
看到本次為迎園醫院護理院搞得一次活動中,一張「老人在觀演中流淚了」的照片,令我心情不平靜了起來,並再難入睡,腦子里同時浮現出了我們收場完畢離開時的情景:收場完畢,幾個人在一起聊天,期間也和在場幾位老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說話,那個時候,在老人們身上呈現出的是一種安詳舒適的狀態,而當我們跟他們告別時,旁邊那一對老人(看上去像是老夫妻倆),尤其那個老奶奶明顯的落寞了下來,走到她身旁揮手跟她說「再見」時,她臉色原本的笑容就收了起來,一副無動於衷的神態,當我彎下身子在她耳邊說「我們走了,再見哦」,這時,她還拉了一下我的手……所以,我覺得,老人的眼淚,與其說是對「幸福」的感動,毋寧說是一種「悲從中來」,是因突遇這麼多孩子這麼多人,這般的熱鬧,再想想往日里的沈寂,再想想這般熱鬧不知何時再有,由此,就悲從中來落下了淚。
這讓我不由想到:轟轟烈烈的喧鬧過後會不會給一些老人帶來更深的落寞和無助、無奈感?
作為在做「公益慈善」的人,既然走上了這條路,就要踏踏實實走好,因此,這個問題更需要我們去對待的,伸展下去,要深思的就是:怎麼幫助他們走出或者平復那種由“落寞、孤寂”帶來的無助、無奈感,怎么讓他們對日子有所盼、對美好有所望,確定心裡的那份期盼不是遙遙無期的,這樣的他們才會有真正的存在感。
愛老敬老助老,絕非搞一次文演這麼簡單的,比起後續心靈撫慰,這只能算是「一過場」。
我猛然覺得,如果沒有相續的行動,這樣的活動,有種「嘩眾取寵」的意味,想到此,我甚覺羞愧!
想到自己在朋友圈里發的所有的活動內容,我更是羞愧難當,真想把它們全刪了,但又覺得未免顯得唐突了些,于是想把朋友圈關閉,暫且不讓人看到,可是不遂人意,三天內的都能看到。我自己清楚,當時發這些內容上去時,如果美其名來說,確實這也是為了「弘揚傳統美德」的一個可行舉措,但我清楚,我最初的原始的動機並不在此。
一場慰問老人的活動,我們更應該感恩的是那些老人。感謝他們的掌聲、感謝他們坐在那裡觀賞我們的節目,他們不是觀眾、更不是道具,他們是成就我們的活菩薩。試問,我們有懷著一顆敬愛的心、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悲憫的心去投入到現場嗎?試問,我們在當時把他們作為主角了嗎?朋友圈里有誰在發布活動內容中說到了我們這些坐了一個多小時給我們掌聲的老人們?想至此,心酸。我捫心自問,我沒有,我也就只是在總結時提到了老人是來成就我們的,或許有人會說:當時心系活動的開展,無暇顧及。是的,這也在情理之中,那麼,請問,活動結束後,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並做了什麼?
活動結束時,有去攙扶老人,乃至送老人進房間的嗎?
活動結束,當我們在合影時,當現場還有幾個老人坐在那裡看我們合影時,你們的眼神你們的心思有在他們身上停留過、關注過嗎?當時的你們有過什麼閃念嗎?
演出是圓滿的,但就「敬老助老愛老活動」來說,並不圓滿!
這個舞臺說到底,應該是一個召喚愛的舞臺,而,要召喚到真愛,還必須我們自己要懂得怎麼才是真正做到了愛老、敬老。
羞愧之心讓我輾轉難眠,於是索性坐起來,把它寫下來,以此表達自己的懺悔、並警醒和鞭策自己。
懷著最謙卑的心去做慈善,是做慈善應有的情懷,懷著崇高的心去做公益,是做公益應有的態度。
曾看到過這麼一句話:如今,最大的秀場,除了演藝行當,恐怕就剩下慈善和公益界了。
所以,要避免流於把活動僅僅當成一種作秀的表演。行善是自我修行和自我完善,是自身道德之美的實現,而不是追求名譽等等的秀場。
如何避免呢?要有相續,哪怕是不定期的,而從中就需要有帶動,怎麼帶動?那就是: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在時間、精力,乃至財力上的帶動。其實,說穿了,就是涉及到個人的取捨之間的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