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老板娘》是泰國的一段公益廣告,播出后震撼了許多人的心靈,好評如潮。短片講述了一個“彪悍”的老板娘“暴力收租”過程被傳到網上,引發了看客們的憤怒,繼而紛紛對其進行抵制和討伐。然而視頻卻在接近尾聲的時候,為我們揭露了真相,所謂的暴力老板娘,不僅沒有傷害弱者一分一厘,相反卻一直在用廉價的租金以及嚴格的秩序幫助這些弱者,給他們一席謀生之地。
斷章取義
當前普遍觀念認為,網絡是開拓視野的一個絕佳途徑,全球范圍內的信息,我們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輕而易舉地獲取。然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網絡的存在,信息傳達的迅捷,卻也使得我們成為了坐井之蛙,正如片子里所講述的那樣,我們所看到的,有時往往只是信息的發布者想讓我們看到的“真相”。而我們又時常受著這表面的“真相”所蒙蔽。
?“斷章取義”在網絡時代,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而助長這一現象蔓延的,更多的是人的本性。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說過“一個人渴望什么,他就會相信什么。”正如前一段時間火遍朋友圈的短視頻《總有人偷偷愛著你》一樣,它的魅力不在于溫情,更多的在于反轉,而它之所以能夠成功反轉,是因為我們總迫切地、不假思索地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惡行。
?“正義”一直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我們太需要正義,需要正義來為這世界施加光芒,而我們更需要彰顯自己身上的正義,所以就需要對那些“不義之事”進行揭發與聲討,來凸顯自己的主流價值觀。網絡時代,無論作為信息的發布者,還是作為單純的看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子,并利用它來衡量這世界的是非對錯。當你希望它是錯的時候,往往便會不假思索地相信與傳播。
標簽效應
周星馳電影《功夫》里的包租婆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潑辣兇悍、吝嗇自私,而這也是我們對于這些“收租者”的普遍印象,我們習慣性地站在弱者的角度,對那些占據了較多社會財富的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理應擔負濟弱扶貧的責任,認為他們理應背負搶占弱者資源的罪名。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標簽效應”,極具導向性,一旦標簽形成,就會引導著我們將人進行歸類。就像視頻中的老板娘,因為有太多欺凌弱者的土地主存在,就會導致我們形成這種刻板印象。我們時常覺得,包租婆就是這樣的,富二代就是那樣的,這種標簽效應夸大了個體的影響力,又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一以概之,模糊了是非對錯的界限,繼而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力。
網絡暴力
網絡時代最為可怕的附生物之一就是網絡暴力。網絡暴力簡單來說就是在網絡上發布一些具有傷害性、煽動性的語言、視頻等,《暴力老板娘》中無論是視頻的拍攝者,還是不明真相大肆評論和人肉搜索的看客,無不在實施著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多發于公眾人物或者社會影響較為惡劣的事件,在訴諸暴力的過程中,暴民們往往不明就里,以“正義”者自居,強行侵犯相關人士的正當權益。這種鍵盤俠客們所秉持的“正義”的價值觀,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偏離了正軌,并形成了一個黑洞,吸噬著真正的正義與良知。
當前許多媒體與影視作品都在呼吁著杜絕網絡暴力,在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對于網絡暴力也有讓人極為觸動的描述。阮經天飾演的高智商變態殺人狂魔江亞,在“審判”律師時,以正義之師的名義在網絡發起視頻,累積觀看和評論數目引爆炸彈。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參與的看客都是殺人兇手的一份子,都在殺死那個罪不至死的律師的儀式上,投遞了一把快刀。而同時,每一個看客本身,也都成了爆炸的犧牲品,成了網絡暴行的犧牲品。這就如同《暴力老板娘》中所描述的,這個原本心地善良的老板娘,因為一條斷章取義的視頻,成為了網絡暴民的“眾矢之的”,最終面臨破產的,將不僅僅是老板娘自己,更是那些“正義之師”自以為在維護的弱者。
《暴力老板娘》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在網絡時代,我們永遠無法分辨,那些被揭露的真相,究竟是不是真相,在它背后還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因此我們沒有權利輕易做出評價。而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揭露”,我們只能時刻保持理性客觀,不輕易做論斷,不輕易相信,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網絡暴力,如此才能把握好正義的天平,減輕對人對己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