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藝術家最后的沖鋒
出發觀影之前,在網上看了劇情簡介,只記得主題是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流落哈薩克斯坦的故事,此外再無其他。入了場,發現只有一位觀眾,差點就成了包場,未曾想到票房如此慘淡。
票房的慘淡與人們對于冼星海的了解程度不無關系。對于冼星海,我想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是不熟悉的,我自己對于冼星海的印象,也僅僅是記得少年時代有一部名為《冼星海》的電視劇和為了紀念冼星海而易名的星海音樂學院。
但當唱起“風在吼,馬在叫”,我會熱血沸騰,不由自主得接下“黃河在咆哮……”,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也都能接著唱下去。這首誕生于抗戰期間,經久不衰的名曲——《黃河大合唱》,其創作者正是影片的主人公冼星海。
縱觀整部影片,以冼星海在阿拉木圖的生活經歷為主線,傳遞表達了多種情感,有戰爭的殘酷,有對音樂的熱愛,有超越國界的友誼,有對親人的摯愛,還有對祖國的深情。冼星海是不幸的,生逢亂世,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寸土地,物質的匱乏伴隨著每一天的生活,故土難歸則更是無法言說的苦痛。
但他又是幸運的。在故土延安,他有為他畫五線格、制咖啡的妻子,有可愛的女兒,有崇拜尊敬他的魯藝學子;在阿拉木圖,困厄之際他遇到了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一家,給了他跨國界的無私幫助;在生命的盡頭,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成功舉辦了一場自己的音樂會,作為一名音樂家,他倒在了演出的舞臺上。終其一生,他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他熱愛的音樂事業和他熱愛的祖國,留下了不朽的《黃河大合唱》、《阿曼蓋爾德》等不朽的樂章。
劇中冼星海對拜卡達莫夫說:“一個沒有祖國的人就像一棵沒有根的大樹”,這是一顆漂泊異域的赤子心聲。不由得想起了一個人和一句話,人是歷盡艱難回國的錢學森,話是“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同樣,音樂沒有國界,但音樂家同樣也有祖國。
在劇中多次出現了南飛的雁陣,看到這一幕格外的傷感,雁陣南飛便可重回故地,可冼星海呢,能插上翅膀重歸故里嗎?錢老歷經磨難終究回到了祖國,并將一身才華和滿腔熱血投入到了祖國的國防事業中,他看到了兩彈爆炸那一天,看到了中國人因此擺脫了核訛詐,從此挺直了腰桿子。而冼星海至死也沒有踏入中國的領土,沒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延安,沒有看到祖國人民唱著《黃河大合唱》慶祝抗戰勝利。
悲歌當泣,遠望當歸,冼星海雖至死未歸,但他的《黃河大合唱》始終傳唱在東方的黃土地上,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他是一名杰出的音樂家,留下了不朽的樂章,但他更是一名勇敢的戰士,為了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為了深愛的音樂事業,他在生命的盡頭吹響了最嘹亮的沖鋒號,發起了最勇猛的沖鋒,何其悲壯!
斯人雖已早逝,余音必將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