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曾說:“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少年時期就如同人生的“清晨”,若想將來能有一番作為,就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個長遠規(guī)劃。
這就如同下棋一樣,開局時,我們便應立足全局、謀定而后動,而不是與對手爭奪眼前的一子一隅。
只有把目光放遠、格局放大,才能將起點變高、前途變寬。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正所謂“文如其人”,梁啟超年少時,便是一個格局大、見識高的人。
梁啟超從小家境優(yōu)越,再加上自己也很爭氣,11歲便考中秀才,17歲時又中了舉人,可以稱得上是“少年天才”。
然而,就在他才名遠播、考場得意之時,卻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在中舉一年之后,梁啟超竟轉(zhuǎn)投康有為門下。
在當時,康有為還只是個秀才,而梁啟超已經(jīng)是舉人了。
以功名而論,梁啟超早已遠遠超過了康有為。
這個“秀才老師,舉人學生”的搭配,一時之間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在旁人看來,梁啟超是自降身價,以高就低,但梁啟超自己卻不這樣認為。
他拜康有為為師,并非一時熱血,而是他敏銳地覺察到:
在當時,西學已有盛行的趨勢,而要想救國圖存,那是非得融貫中西不可。
自己“學歷”雖高,卻只是擅長訓詁詞章、應試八股等舊學問,在先進的西學上并無所長。
而此時的康有為,雖然只有秀才身份,卻學貫中西,眼界開闊。
果不其然,在康有為的悉心教誨下,梁啟超逐漸了解了西學,進一步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誰識書生能報國,晚清人物數(shù)康梁。
正因為梁啟超有著高超的見識、遠大的格局,才使他沖破古老的壁壘,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與維新變法的中流砥柱。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心中沒有格局的人,就好比無頭蒼蠅一樣,喜歡橫沖直撞,貪圖眼前小利,最終一事無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段“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瀟灑時光,但我們更應該知道:
外有銳氣,內(nèi)有格局,才叫意氣風發(fā);只有銳氣,而無遠見,不過是盲目自大。
沒有格局的人,往往被固定的范圍所束縛,被死板的思維所限制。
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注定沒有什么大的作為。
因為,決定他們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人生如棋,要有格局,我們不應局限于眼前的一草一木,而應該放開眼界,謀劃長遠。
以大格局,成大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