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what you see.
我們的所見所聞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
關于環境的影響,我能想到一個詞,被裹挾。被環境無形改變卻不自知。
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孟母作為旁觀者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家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和鄰居小孩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家搬到市集時,孟子就和鄰居家的孩子學商人做生意,最后搬到了學校旁,孟子開始變得懂禮儀,守秩序,愛讀書。
然而自己要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對自己無形的塑造作用并不容易。
我嘗試解釋下原因。
首先接觸到什么,就會了解到什么,學到什么,這自然而然會被身邊人的認知所影響,受限于身邊環境。學習是人的本能。就像我們一看到網絡流行語“皮皮蝦,我們走”,我們就無意識地隨口而出了。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我覺得這更像是一個受環境影響的典型例子。
其次因為從眾心理和群體壓力,在沉默的螺旋效應下,會讓大家更加人云亦云。
當一個人融入集體后,會喪失獨立判斷的理性,思想和情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暗示在集體中具有傳染性,個人很容易被集體所裹挾,即使不是自己想做,但是為了面子和合群的群體壓力也會去做,雖然這樣是非理智的,非自愿的。慢慢地就習慣了,不會察覺到自己其實是被同化了。
我覺得有個好辦法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那就是擴大視野圈子,不只是向身邊的人學習,更要從各個領域的牛人身上學習。
意見領袖(人,事,物)可以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是很好的標桿,是我們尋找優質學習資源和增長見識的來源地。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身處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小環境,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
我們可以用一首悅耳的音樂給自己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這就是一種自己塑造環境改變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