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在“舍”、將相為“得”,目的不同自然殊途且不能同歸,可目的一致也并不一定就能同路并行。
讀書學習,都是為了消疑解惑、成就更好的自己,可是同一本書同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解讀。仔細辨別,除了各人經歷經驗差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權威的心態。看到“大悟不存師”這句,觀照到自己對鉛字、對學術頭銜的盲目信任,以及常常陷入文字糾纏,更多一層意識到爭辯的毫無意義。
用修行的態度面對生活,在重要事件發生時暫停抽離,從而避免被情緒操控做出過激的行為,是我目前體會到的益處。對他人表達的否定尚不能做到如如不動一笑置之,是需要繼續修煉以求的智慧。想不明白的是,且不論是否能如磨鏡一般,工夫到了自然心透眼亮,如若一切本自具足,為何還要靠修行才能找到智慧?
攬鏡自觀,提出這種問題就毫無丈夫氣、全是小家子,好像爬山半天大汗淋漓發現一直沒離開原地。于是理解了內在自主和突破確實比外在舍棄更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