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之詩”也是“朝拜者之詩”,當時他們去圣殿朝拜(每年有幾個大的節期是一定要上耶路撒冷過的),由于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較高,所以他們去耶路撒冷就如登臺階一樣,即“上行”。又由于那時候上耶路撒冷需要提前多天起程(不同的距離出發時間當然也不同),走走停停,他們就在途中唱詩,就是所謂的“上行之詩”。
????????120篇看到詩人在急難中向神所發的呼求。是怎么樣的急難呢?
????????“他當時是處于遠離神國的境況當中。周圍居住的國民,其思想和行為都與詩人內心深處的信仰和渴望格格不入。米設和基達的帳篷是用來比喻他的住所遠離和睦之鄉,他被說謊和詭詐之人包圍,這些人恨惡和睦,總要爭戰。詩人心向耶和華和祂榮耀的圣所,就是那圣潔的敬拜神之殿。他向耶和華呼求,請求拯救,并在困苦環境中表達自己的信心?!?/p>
——坎伯?摩根《詩篇》
????????在詩中看到,詩人將自己身處的環境視為災禍——人們說謊、行詭詐、恨惡和睦。這也不禁讓我驚嘆,與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何其相似。我們所處的國家,不信仰神;我們行事打交道的人們,不信仰神;照看我們孩子的老師們,不信仰神;為我們報道的媒體,不信仰神;為我們栽種食物的,不信仰神……時常和商人打交道,知道他們有各樣的聰明和詭詐欺騙我們,時常有近乎搶奪的方式掠取我們的錢財。將自己看重的事情或人交由他人看管的時候,是怎樣的不安、沒有安全感,因為盡管他們口里給我一千一萬個保證,我也沒辦法完全相信,他所說的是實情。這確實也是我們身處,并要時時面對的環境。
????????但詩人雖住在不潔不義的民中,心卻敬畏神、渴想神,向往耶路撒冷神的圣城。他厭惡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祈求神救他脫離這一切不義。這里,我看到千年前的同路人,也是我生活中的鼓勵。心里充滿神的人,可以在污濁的環境里思念神,就厭惡一切的不潔與不義,靠著神抵擋罪惡。如同124篇里所寫的——
????????“若不是耶和華幫助我們,當人起來攻擊我們,向我們發怒的時候,就把我們活活地吞了。那時,波濤必漫過我們,河水必淹沒我們。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他沒有把我們當野食交給他們吞吃,我們好像雀鳥,從捕鳥人的網羅里逃脫;網羅破裂,我們逃脫了;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p>
????????愿我們心存敬畏,不畏艱難、不畏險惡,靠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