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子叔扯了兩天魯智深的愛情,本來打算扯一天的,但是太忙了,人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但是這些身不由己的事情,反過來又構建了我的人生,實在是沒什么好抱怨的。
今天來聊一聊魯智深的人品。
魯智深很容易留給我們的印象是行俠仗義,這個是主要印象,它遮掩了一些關于他真正為人的細節,咱們來撥開迷霧,看個究竟。
魯達給我的印象是不太喜歡的,他粗魯,做人很霸道,不是那種讓人心悅誠服的霸道,是那種不給人留面子的霸道。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估計沒有多少人愿意和魯智深這種人交朋友。
魯達常常因為嗓門大,所以很容易讓人感覺他性格豪爽。
我們看一個人總是要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觀察。
比如,魯達,史進,李忠,三個人在街頭相遇的情景。
當時李忠正在打把勢賣藝,史進非要看熱鬧,一看之下,魯達,史進,李忠三個人互相認識了,魯達要請史進喝酒,史進要拉李忠一塊兒去,李忠當時說,哎呀兄弟,我現在手頭很不寬裕,打算做完了這筆買賣再去后趕你們,怎樣?
李忠這樣講話其實很實在,不裝相。首先李忠本來是史進的啟蒙老師,按著禮數史進得管李忠叫師傅,但李忠很識相,自己現在混的很慘,所以主動管史進叫兄弟;然后把自己現在的處境也告訴史進,你也看見了,現在兄弟我好不容易出了攤,我就先掙點兒,然后再去找你。
還沒等史進說話呢,魯達上來,就不高興,嘴里就開始拿那些不好聽的往外招呼,言下之意是李忠不識抬舉,我提轄現在請你這種混混吃飯,你居然和我說要做完生意再去,你算什么東西。
在魯達眼里,李忠就是一個小人物,你一個小人物有什么資格說我要請你們吃飯,你居然還想晚點兒來,你算什么東西。
說完話還不過癮,魯達直接動手,把看熱鬧的百姓都給趕走了,徹底把李忠的飯碗給踢了。
李忠呢,好不容易撐起來的場子,被他一攪和,生意都黃了。面對這種情形,李忠什么態度呢?
施先生是這么寫得,李忠敢怒不敢言。
這種寫法簡練,精確,5個字,勝過咱們現代小說一大段的心理獨白,有時候寫一面,信息量也敵不過這“敢怒不敢言”。
西方的小說家都很強調語言要簡練,盡量不要用副詞,形容詞,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其實這都是施先生玩剩下的。
潘家酒樓上。
魯達遇見了金翠蓮,動了俠義心,所以仗義疏財,拿錢救濟翠蓮妹紙,史進拿出十兩銀子,魯達自己拿了5兩,李忠摸了半天拿了2兩。
這個時候,施先生有描寫,魯達還是很不給李忠面子,甩手把2兩銀子給李忠“扔”回去了,嘴里說著“也是一個不爽利的人”。
我們要注意哦,施先生的描寫很有畫面感,我們看到那個“扔”字,把人家得捐款給扔回去,這明面上很清楚我就是看不上你,至于你的面子我可以隨意碾壓。
大家如果對這個“扔”字體會不出什么感覺來,我們可以換位思考。
如果我們所在單位,或者學校組織捐款,有個豪爽的人牽頭,然后咱們上去也跟風捐了點兒,結果呢,被那豪爽的人當眾說我們是個不爽利的人,然后他還把咱得捐款給扔了回來,如果是這種情景,你會是什么感受?
咱們再回過頭來看,是不是李忠這2兩真的給的少呢?我們來看,魯達只給了5兩,李忠給了2兩,只比魯達少3兩,從數字上看,并不是少很多喲。
再看他倆的境遇,魯達是軍官,收入穩定,走到哪兒都很有面子,上哪兒吃飯喝酒都可以打白條。
而李忠,人家是打把式賣藝賣點膏藥掙錢花,流落江湖,非常不容易。
話再說回來,說捐款這個事兒,是魯達牽的頭哦,你牽頭的才給5兩,人家現在手頭很緊,仍然堅持給了2兩,為什么要這樣羞辱別人,就算你覺得人家不爽快,出來混,能不能留些面子,事情要不要做到那么難看?
這是捐款事件之前的事情啊,咱們再說回到捐款,這本來大家都是善舉嘛,捐多捐少都是一份心意,大家捐款盡力而為,一定不要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才是健康的善舉。但是被魯達這么一搞,那就成了逼捐,捐少了,會得到羞辱。這樣搞,就太霸道了,搞得大家在捐款上攀比,顯示自己的豪爽,以至于影響正常生活,這就完全脫離了捐款的本意了。
我們再來看魯達的一個小處,五臺山上。
魯達到處找酒喝,結果遇上一個賣酒的小伙。小伙說的很明白,他這個買酒的飯碗,全靠廟里賞的,所以那是絕對不能賣酒給廟里的和尚喝的。這種事情合情合理 ,而且魯達心里也很清楚,然而魯達怎么做的呢?
施先生是這么寫的,魯達照著賣酒老板的檔里踢去。
如果你是賣酒的小伙兒,你會是什么心情?
這要是換一般的流氓,都不會給人照襠里踢吧,頂多扇幾耳光吧,這就夠惡劣了,對吧。但是路之聲更狠,往人襠里踢,這上來就是給人下死手,虧他現在還是個剃了頭的和尚,好歹你裝裝樣子吧。
魯達對于弱勢群體還有一次很難看的表現,那是出現在瓦官寺,魯達遇上了三個老和尚,在那個橋段里,魯達完全無視弱勢群體的處境,不過這個故事會稍微超出今天這個話題,所以會放在下次講魯智深的邏輯時再詳細聊。
當我們總是說魯達是個熱心腸的俠義之士,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魯達其實根本不在乎小人物的感受,一個不在乎小人感受的熱心腸俠義之士,大家會不會覺得很別扭。
所以,我們會產生另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么會忽略掉這些細節呢?
這個責任應該不在施先生身上,因為如果施先生打算刻意為魯智深遮掩的話,完全可以不寫,但是施老前輩都寫了,都白紙黑字寫在故事里頭。
那咱們為什么還會忽略掉這些呢?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些,還會認為魯智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嗎?
而且是這種忽略是被那些很有文化的人給忽略掉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是沒有看過原著的,我們只看過電視劇,電視劇里完全沒有這樣演過,從來沒有過。
為什么那些有文化的人也會忽略掉這些細節呢?
我想這恐怕就是施先生的筆力高絕之處吧,老前輩總能落筆在人性的最暗處,也許我們在骨子里就是這樣不在乎小人物的感受的,咱們這個民族經過了600來年的滄海桑田,陽光還是沒有照進我們這個最暗處吧。
看完了嗎?
愣子叔寫的文章走心不?
圖片走腎不?
服不服?
如果服,請點贊,關注,打賞,1分錢也高興。
么么噠~(^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