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的路上打開簡書,首頁一翻,總是那些毒雞湯或者說教你如何成功的文章,他們穿插一些美麗的圖片,說一些讓人覺得無關痛癢的話,麻痹讀者的心靈。
這不不經讓我想到了昨天認識的一姑娘,留英回來,她和我說她還是很有思想的,喜歡認識一些朋友,了解他們的工作,拓展知識。于是我順著工作的事與她聊天,但卻只能停留在“我的工作是什么”之上,只要牽扯到我對經濟環境以及企業管理的一些想法時,她就低頭沉默。她無疑是個樂天派,說到一些負面問題,她就會眉頭緊鎖——似乎在對我說,想這么多干嘛?只關注那些正面的東西,不是很好嗎?于是我又自然而然把話題引向了更貼近生活的方面。
人不思考,和狗有什么區別?接受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只圖溫飽,和那些街頭的乞丐相比,就好像王思聰家的王可可和流浪狗的區別一樣。我并不認為這種無聊的生活就能成就幸福,相反,其幸福指數可能還沒有從事體力活的勞動人民高,這些人浪費了他們的財富和閑暇時光,把財富和閑暇投入到無盡的興奮和無聊之中,我曾經也如此做過,比如我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入游戲,在虛擬的世界中感覺到了充實和成就感,但是游戲終究不是現實,商場也只是這個世界的一角,麻痹永遠只是暫時的,人的興奮是有限的。你無法在電腦前呆一輩子,也無法中日泡在酒吧或者商場里,更不可能無時無刻享受醉酒的感覺,那么終究會對人生或對世界產生困惑,多數人選擇逃避一輩子,他們覺得這沒有任何意義,他們會對你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這似乎可以讓我理解為“我就是低等動物”。這如果是一個果園里的農民跟我說的話,我會理解,但如果說話者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我內心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在噴發,對這個民族的未來感到了深深的擔憂,我們這一代將會是在這個社會中隨波逐流的一代,他們的思想將無比的動搖,任何聽起來有道理的話都將是他們競相模仿、追捧的對象,或者說他們只有想法而沒有思想。
然而思考也不一定就是好事,我認為簡書首頁的文章就是“為別人而思考”,你不得不承認這種人也會成功,而且成就之大讓人難以想象,比如黑格爾。這些作者渴望接受別人的認同,相應的,他們渴望得到他們想要的社會地位以及金錢的收入,他們也獲得了幸福感,而這種幸福感并不在于思考本身,而在于他人的喜好之中,他們只是熱衷于投世俗之所好。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已經不是那個開卷有益的時代,閱讀那些優美而又膚淺的文字和在商場里看那些美麗的衣服沒有區別,只是作為人們消磨時間的手段罷了,或者說,正是因為國人的閱讀量越來越少,閱讀已經成為了一種可以使人有優越感的行為,而閱讀的目的不斷被人忽視。我在貼吧里碰到一類人,他們根本不想讀這本書,卻可以拼了命的想知道這本書寫了什么,這完全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即使我告訴他們我的感想,我想用不了一年他們應該就會忘的干干凈凈。
如果閱讀不能帶來思考,就如同走馬觀花,看完也不記得說了些什么,那閱讀就真的只成為了一種乏味的消磨時間的方式,還不如去泡妞打游戲。這讓我想起了我父親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每天上下五千年的一篇故事,但是我現在什么也不記得了,因為我還沒有自我意識,不知道如何思考。但經過思考的事物,就尤似事實的目擊證人,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所以我認為閱讀的目的與意義就在于引發我們的思考,讀那些膚淺的文字或許會讓人潸然淚下,但是對生活毫無意義,因為那終究是別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本身就是為了迎合大部分不去思考的人而做的,看韓劇和讀雞湯的區別僅僅在于后者會讓人覺得更加高尚一些。而那些為了成功而讀成功學的人往往忽略了成功者可能并不在意實現夢想本身,而是享受實現的過程與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