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自得。
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美學。
美學是決定你看問題的思維方式。人在生死之間是沒有差距的,差距在于自信力和境界。
樂,樂道在先,樂器在后。大樂與天地同和。任何帝王開國,都要請大樂師定正音,與天地同頻,然后才以此音為準繼而確定世間的度量衡,此為求和。
虛空中的狀態是選擇與被選擇。人,生而靜。心動,因何而動?動的范圍?愛屬陽,冷漠屬陰,一切因愛而動。我們要恭敬虛空,恭敬文化,這是千年的選擇,是支撐虛空的選擇。
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無論與什么溝通,溝通有效,就可以化解,溝通無效,出現麻煩。
任何行業都有至人,普而散之成為器,道不載于器中,只為器。琴載道,德同道,琴德。
古琴是道器,琴道通幽(幽幽為看不見的世界),提升自身,打開心胸,把內心的東西喚起就夠了。它的形制與人形相同,琴頭,琴頸,琴肩,琴腰,琴身,琴尾,琴腳,總長度3尺6寸(也有3尺6寸5的說法)。琴頭為山,高于琴尾,水從山出,順弦流向琴尾,收于琴底。琴面琴底兩塊木板,中間為空,有龍池(乾),鳳沼(坤)兩個開孔,鳳浴其中出德音。音由空出,德在其中,由孔而發。琴面圓為天,琴底平為地。
宮商角徵羽,五聲為天地正聲。周文王給五弦琴加了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加了一根,成為武弦,因此古琴又叫文武七弦琴。依據琴弦振動頻率,琴聲分天地人,天聲為泛音,輕靈通透,手法也是輕點琴弦,地音為散音,音色沉穩,手法不壓不點,人音手法滑動按揉,心境婉轉變化。彈琴要重泛音和散音,輕人音,重天地之音。凡手=凡弦=凡音。
彈琴要有骨頭,要有一副好風骨。
指下三千大千世界,弦上聽恒河沙數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