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科幻片,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2001:太空漫游》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這部電影從它產生開始就對后世的電影產生了難以回避的影響。這部首映于1968年4月5日的電影距離今天也有50年了,50年已經是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了。有趣的是,盡管電影已經被奉為科幻世界的經典,卻面臨著兩種相反的評價。喜愛它的將它奉若“上帝”,不喜歡它的則昏昏沉沉地度過了冗長的148分鐘。
不可否認的是,導演用他超越時代的電影語言預言和刻畫了下一個世紀的太空史詩。這部偉大的電影事實上表現的是太空之中的偉大征程,這從它的名稱“2001: A Space Odyssey”就可以看出?!秺W德賽》(Odyssey)是古希臘史詩,影片也正是指太空的長途冒險旅程。而在電影上映一年后的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著名的“人類的一大步”。
人類在月球發現黑色巨石
影片的經典地位自然無可辯駁,對影片的內涵解釋卻從沒停止。誠如庫布里克本人所說的:“我試圖創造一場視覺盛宴,超越所有文字上的條條框框,以充滿情感和哲學的內容直抵潛意識……使觀眾內心意識的層面上理解它,就像音樂一樣……你可以盡情推測影片的哲理和寓意?!边@部電影之所以偉大的一個原因在于,它打破了一般商業電影的敘事結構。它以新奇的影像和音樂敘述取代了長篇大論的臺詞(僅46分鐘的對話),使得觀眾不得不用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內心意識去理解圖像的含義。
木星任務飛船
觀眾習慣了語言的講述,一旦抽離了對話,對電影的理解就不得不回歸到對畫面的欣賞。因而真正要去理解這一部太空史詩,觀眾必須具有對畫面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上說,喜歡這一部電影與否是分辨一個人是否真正熱愛電影藝術的一個門檻。
一只猿人用獸骨敲打殘骸,人類使用工具
電影開始,觀眾也許就會陷入一段時間的屏息,因為電影開始是長達三分鐘的黑幕,以及渾厚深邃的序曲背景樂。不認真看完電影的觀眾可能無法理解,這近三分鐘的黑暗,象征的是是人類未曾產生之前的無知、混沌狀態。同樣,導演隨后用一個留名影史的蒙太奇鏡頭省略了人類三百萬余年的歷史:一個猿猴把骨頭拋向天空,畫面切換到一個骨狀的太空飛船。即使是今天,這樣的閃前和省略也是異常大膽和超前的。
不同于一般性意義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沒有像一般反映宇宙歷險的電影那樣刻畫怪獸、美女英雄,而是用奇幻的畫面表現了人類在宇宙之中的一種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人始終無法脫離自身,無法超越自己的意志。因而當我們漂浮在太空之中,周圍的一切對人類來說都是無法逾越的高墻。
出現在黎明的巨石使猿人群體驚恐
人類還是猿猴的時代,一塊黑色長方形巨石啟發了一只猿猴使用工具,隨后他所在的團體便獲得了水域的控制權,人類的殺戮、殘忍、占有、理性隨之誕生。百萬年之后的航空時代,黑色石方再一次出現在人類在月球的殖民地。人類發現,巨石向木星發出了某種強烈的電磁波,因而催生了18個月后的“木星任務”。當任務的主人公波曼到達木星,黑色石方懸浮在行星之間。波曼卻到了一個古典裝飾的房間。視角轉換,波曼不停地看到中年之后的自己,垂垂老矣的自己,行將就木的自己,最后矗立在眼前的仍舊是那個黑色石方。此時,波曼變成了一個星孩,與地球輝映在太空之中。這時候響起的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影片結束。
波曼由青年變成嬰兒
黑色長方形巨石是導演對傳統進化論的一個再思考。導演更愿意相信,在人類之外的太空之中,必然會有其他智慧生物的存在。當人類處于早期本能沖動的時候,黑色巨石帶給了猿人理性,人類在荒涼時代邁出重要一步。而當人類以來理性和科技攀爬進了太空深處,黑色石塊再一次出現,以高智能機器人哈爾-9000的死亡警告了人類理性和科技的失智。而當波曼來到目的地,他無形中看見的更是高智慧生物的超驗操作。
這一切都隱喻了,人類之外有更為高等、超理性的文明。它們就像這黑色巨石一樣,無法解釋卻又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它們的存在就像影片最后十幾分鐘導演高超的表現手法一樣,無法用語言描述。
50年后,人類早已登上太空,科技狂飆突進,科幻電影整體也超越了過去一個世紀的水平。然而人們應該重新回顧一下這部偉大的電影,不僅僅因為它彪炳的技法,更因為它借助影像所表達的對于人類文明在廣袤宇宙之中的虛無。人類之發展總有到達瓶頸的一天,越過這一個關卡,人類是否有超越自身的更好選擇?當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響起,人類應該反思,對于未知的恐懼、熱情、探索是否具有真正意義的嚴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