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王國維先生也說過:“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商周之際。”但是商周之變背后的深層含義到底是什么?它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如何樣的影響?商周之變改變了什么?我主要從文化和政治的兩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文化方面
“天下”的概念
商周之變還沒有發生之前,中國人的文化是如何樣的?他們對于“天下”這個概念是怎么樣的理解?
“天下”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心中很重要的一個理念。關系到每個人心中對中國的理解,對天下的理解。“天下”其實是一直被中國人們當成一個整體的概念,而且在周朝以前,是沒有這個“天下”的概念的。商朝也就是因為沒有這種一大一統的體系,才會被周朝這一個小小的諸侯國所滅亡。
商朝有百萬之師,人口應該有幾百萬人,但是周朝的人口才不到10萬,但是就是被一場牧野之戰,而被周朝打敗。周朝知道是制度出了問題,所以在家里了自己的朝代之后,就給出了一種“天下體系”。這個“天下體系”分為三大方面:分封制度、禮樂制度和德治原則。周朝也就是靠這個,統治了將近1000年的中國。
“天下”這個概念對中國人來說,就從此變得清晰了一些,“天下”不僅僅只是指這片土地,這里的山川湖海,這里的日月星辰,而是一種理念,對于中國這一片土地的認同,也是對統治者的一種認同。“天降大任于天子”,百姓自然也是要服從,百姓們一旦服從于朝廷的命令,天下也就好治理了,周朝對于統治天下的聰明之處,也就在于發明了“天下體系”這一思想。
總體來說,“天下”這個概念,由周朝所發明,虛則是一個理念,實則是周朝的朝廷為了統治天下而想出的辦法,“天下為公”,天下即是一切的根源。
華夏的文化
中國的文化可謂是多種多樣,不論是儒釋道三家爭先,還是戰國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幾顆璀璨的明珠。但是高周之變,有沒有給中國的文化帶來了改變?又是什么樣的改變呢?
遠古時代,人們靠的是神話和傳說。他們弄不懂大自然界的一些東西,他們對于自然法則一竅不通,于是他們把它尊為了神明。靠著信仰,活下去。這是遠古時代發生的事情。
而到了商朝,人民差不多已經有了一個大一統的概念,也開始了耕種,發明,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他們有青銅器,有自己的音樂,有車、馬、牛為自己代步,他們的陶瓷也有了顏色,通過殷墟的發展和挖掘,可以了解到他們也擁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實行著奴隸制,他們擁有著自己的文化。
而商周之變過后,取代商文化的,就是周的文化。
周朝的文化可謂達到了一個階段,當時出來的書藉《詩經》,《尚書》、《周易》,都是文化上的瑰寶。而且在宗教上的轉變,也是周朝的一大改變。周朝時已經不像殷商時期那么的迷信了,對于神鬼之類的東西,信仰更加薄弱一些。在商周之變之后,中國的文化也進行了一次大轉型。
商、周、變
商周之變后,文化方面發生了很多的大事,首先就是中國人對“天下”這個概念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商朝時代的人們認為這個天下,就是指領土。而到了周朝的人們,則可以更好的領悟這個“天下”的意思。
所以商周之變,最主要的就是那個“變”字。代表了很多的東西。是商朝到周朝的一個改變,是商朝文化到周朝文化的一個改變,也是商朝的體系到周朝的體系的一個改變。
商周之變,中國文化發生且改變了太多。
二、治度方面
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是周朝創立的一大制度,也多次被孔子所稱贊,周禮的確是中國史上最為文質彬彬的一種禮節。而周禮中最突出的一種表達,就是禮樂制度。孔子在他所在的時代也多次說:“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時期的確是禮崩樂壞的嗎?什么又叫做禮崩樂壞呢?
西周的禮樂制度就是由中國早期的宗教文化和迷信結合,發展,過渡而來的。之前的君王,因為過度沉溺于音樂,導致了朝代的滅亡,周朝不愿意再重復這一個錯誤。就從一開始單純的演奏,變為了一種祭祀一樣的活動,周朝把禮樂制度當成了一種鞏固帝王統治地位的方式,也是一種統治人民百姓的方式。
把禮樂制度拆開,就分成了禮和樂。“禮”所強調的是禮節。而周朝把“禮”主要分為兩部分,“親親”和“尊尊”。“親親”意味著家庭之中的一些禮節,父親要慈愛,兒子要孝順,哥哥要讓著弟弟,弟弟也要敬愛哥哥。而“尊尊”的意思是上級和下級之中的一些禮節,下級的人對上級要尊重,貴族對皇帝要尊重,平民對貴族也要尊重。不得違背這些規矩,平民也要安分守己。
而“樂”則是指舞樂的意思,樂在這些制度中的起的作用就是鞏固人心,“樂”補充“禮”,實踐“禮”,“禮”所要求的那些東西,由“樂”去實行,在現實中去補充那些禮節的條條框框。
“禮樂制度”就是使周朝興發,發展,且壯大的基礎和前提。
周朝制度
周朝的制度有很多,有很多都是從商的基礎上自己發明出來的。封建制度
首先就是“分封制”,也稱“封建制”。“封建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封建制”下,國家土地將不完由周王室所統治,而是分別分封給皇世親戚,或是各國的諸候。土地為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所分封土地的所有利益和稅收。他們就是小諸侯國的國王,掌管一切。
然后就是“宗法制度”。這種制度確立于夏朝,發展于商朝,適用于周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嫡長子就是太子,是之后的天子。但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
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在不同的情況下被稱為大宗。? ? ? ? ? ? ? ? ? ?
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后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封建宗法制”。⑴
在就是“井田制”。中國的土地一直是朝庭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而“井田制”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點。“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商時就有文字記載,西周時盛行,那時,朝庭把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讓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為“井田”。
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于國家)。⑵
最后就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就是西周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系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等權利。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著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的力量。
而到了春秋后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和現象,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按禮,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于泰山。卿大夫如果“僭禮”,實質上就是奪取政治權力的一種表現。⑶
商、周、變
經過商周之變之后,中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商朝的一些制度加以改善,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制度上的變化,也完成了一個朝代的變化。商周之變,變了太多。
至于商周之變背后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從文化和制度兩方面來看,完成了歷史上的一個轉型,創立了很多很多的制度,文化上也發展了很多,中國歷史上擁有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從歷史上看,的確是個十分關鍵的時間與空間。而現在看來,當初古人的那些智慧,那些最關鍵的禮節,在當今的社會里,也快消失了,商周之變,又改變了誰人的心?
—————————————————
⑴⑵⑶來自《周朝都有哪些具體國家制度?周朝國家制度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