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未來精準教育:孩子“窩里橫”的真相,90%的家長都想錯了

在家小霸王,出去常被欺負,只會跟家長哭訴,這就是典型的“窩里橫”, 孩子“窩里橫”往往是家長長期以來對孩子過于縱容的結果。(擁抱未來精準教育)

由于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過于嬌慣,孩子一發脾氣就唯孩子是從,這種互動方式日益被固化后,孩子就漸漸獲得了一種意識——在這個家里,我是老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的反應模式,又不斷強化著孩子的這種意識。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自我、任性、唯我獨尊,以為自己的意志就是家庭運行的法則,“怠慢不得”“教訓不得”,成為典型的“窩里橫”。

可是,外部的社會環境跟家里不同,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一旦面臨跟家庭內部差異甚大的外界社會環境,既定的反應模式失靈,孩子無所適從就在所難免了。

另外,由于長期被溺愛、萬事包辦,孩子很多應有的生活和交往技能無法習得,自然也就無法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一旦被迫獨立面對外界的集體生活,強大的差距很難讓他的內心強大起來,自然很容易怯懦。(擁抱未來精準教育)

一旦在外面受挫,孩子更容易回到家里“有恃無恐”地宣泄,又加劇了“窩里橫”,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孩子小時候發泄的對象是家長,長大后他們發泄的對象可能是伴侶,是孩子,這會影響到他未來的親密關系。

孩子家里家外一硬一軟,其實是父母教養方式惹的禍。要想改變孩子的這種“兩面派”行為,還得從改變教養環境做起。

1

不再過度保護

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比如收拾書包,洗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不介入孩子與他人糾紛,而是接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情緒平復,引導他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家人感受

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家人感受,進而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孩子在家里發威時,受傷害的父母要向孩子表達自己受傷的感受,讓孩子學會尊重,這樣多做一段時間,孩子就學會父母的表達方式,進而在學校不再受委屈。

3,多給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機會

因為同伴交往是平等的,外人不會像家人那樣小心翼翼地伺候孩子,如果他不修正自己的行為,就會受挫。

在孩子獲得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大人再向孩子傳授一定的同伴交往技能,并放手讓孩子去實踐,讓他在獨立解決交往沖突的過程中提高自己解決沖突的能力。

4,對孩子的進步加以表揚

對他的進步和閃光點要多加肯定和表揚,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這樣,他的內心才能更強大,才能多一分獨立面對外部世界的自信。

孩子在家很歷害其實是大人造成的,或者家里的長輩經常讓著孩子,或者是不管是否有禮(理),都會和孩子一爭高低,或者家人會挑釁孩子,或以看到孩子哭鬧為樂趣去逗孩子。

這樣都是讓孩子歇嘶底里的原因,如果孩子鬧時,我們可以試試用冷靜法去處理,或者用轉移注意力法去處理,待孩子情緒好些時再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說心里話。

孩子因為對外界不熟悉不了解因而很膽小會被欺負。要努力培養孩子對外界的了解,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多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多方接觸社會。孩子的這種情況就會好起來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