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的話題開始,一直持續有八周的話題是跟錢有關系的,側重于投資理財方面,一篇文章看了十幾遍,感覺自己還是寫不好,反復想了一下,寫不好就不去寫了嗎?即使寫不好也要掙扎著努力去寫好,可能寫的結果不如愿,但是在這個掙扎努力的過程中,我收獲的,可能比剛開始的想法--寫不好就不去寫了,開始下一個話題,要多得多。
所以,我得寫,還要寫好。文章難懂,我就慢慢看,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琢磨,直到想明白為止。看的過程中,那些收獲的快感告訴我,自己得決定是對的。不僅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投資、理財,股票等)好好專研概念,更要通過寫下來的方式,檢驗自己是否掌握的很好,追求高質量的輸出倒逼自己進行高質量的輸入。
接下來連續幾周的話題分別是:投資的剛需是避險、尊重資本量級的差異,你真的沒有機會嗎、你能準確預測股價嗎。
之前的模式是引用一些老師的原話,結合自己以往相關的生活的經歷去分析、理解、認識,有時候總是怕自己引用的太多,總想多發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是接下來幾周的話題,真的完全是面對新知識,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幫助自己理解,只能“硬”理解,不懂的就Google,實在不懂的就先放一放,萬一哪天自己讀到哪一本書,聽到哪一個講座,突然就開竅了呢。
說這么多,總結一下,不要怕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要怕學習自己不擅長的知識或者技能,在要考慮什么之前什么都別考慮,先讓自己“進門”,到門那邊的世界暢游一番再說,說不定就愛上了那里呢!這周開始,我開始分析老師的文章,把老師大部分原文拿過來,跟大家一起學習。若是本來就不熟悉,又只摘取片段造成斷章取義就不太好了。
話題:投資的剛需是避險
相信你從小到大,一直被這樣洗腦過——反正我自己確實是被這么洗過的:
想賺大錢?那就得有冒險精神!
這是最普遍,最有害的“坊間傳說”——到了現代,可能得用這個詞:“都市傳說”。在所有文化里,每個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都以“膽怯”、“懦弱”為恥,都以“勇敢”、“堅強”為榮——而“冒險”,顯然是彰顯勇氣的最常用方式。
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有過類似的“游戲”:看馬路上開過來一輛車,然后就飛快地跑著穿過馬路,然后一群小朋友就在那里洋洋自得、沒心沒肺地哈哈大笑……(許多年后,自己學會了開車,才反應過來,那大卡車司機更可能是自己嚇壞了,而不是“氣壞了,所以在那里使勁兒罵我們”……)
關于“冒險”,記得自己小時候聽爸爸講老多類型相同的故事,說哪個沒上過學的家里還特窮的孩子,出去混了幾年,結果若年后變成百萬富翁,然后爸爸就都會歸結為:人家是敢于冒險才會這樣的結果。但是看完這篇文章,看完老師對其冒險背后的邏輯分析,我才更加明白冒險的含義。
關于冒險這個概念,觀察者和行動者的理解很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這有點像什么呢?比如,腦外科手術醫生做開顱手術的時候,他的每一個動作“看起來”都是“危險”的,一點點的失誤就可能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可這是觀察者的角度。從行動者的角度來看,首先,他的目標是成功而不是冒險;其次,他就是被高強度訓練來完成觀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還有就是,他是專家,他知道什么危險什么不危險,他知道怎么做是真正的冒險,他更應該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效地避險……
于是,在整個過程中,觀察者時時刻刻“體會得到”各種危險,心驚膽戰,覺得行動者在不斷冒險,最后因為冒險而成功。
所以,有時候,旁觀者眼里的“冒險”,只是他體會不到行動者對于“冒險”本身的認識,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告訴自己,自己的行為只是在盡可能的避險。這是一個觀察者永遠體會不到的,除非哪天,觀察者升級為了行動者。
下面是笑來老師成為比特幣首富的部分經歷,一些在外人看來難以承受的、難以理解的竟然在老師眼里是那么的看好了,認準了,分析完畢了,只剩下堅定的去做的事情。老師的精準的語言表達,很能讓自己體會到,所謂的“冒險”和“避險”。
可實際上,行動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險上,而不是如何冒險上。
于是,請你仔細想想,當我們看到有人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時候——我們是觀察者,他們是行動者——他們若是“經驗豐富”,那所謂的“經驗”,更可能是“避險經驗”,而不是“冒險經驗”;而如若不經提醒,我們這些觀察者就可能出現理解偏差,誤以為人家所擁有的那豐富的東西是“冒險經驗”。
我在價格很低的時候買入了大量的比特幣,后來大漲也沒賣,再后來大跌也沒賣……于是就有人說了:“笑來,你真大膽!”也會有人評價:“唉,做大事的人就要敢于去承擔極大的風險……”
真的嗎?真的像他們看到的、想到的那樣嗎?
“價格很低”,是指相對于當前的價格。我買的第一批兩千一百個比特幣均價六美元(2011年3月),現在七百多美元(2016年12月);另,比特幣曾經漲到過一千多美元,又經過兩三次“腰斬”……其實那個時候人們同樣認為已經太貴了,賺不到錢了……可實際上于我來說,我在這樣的時候購買,并不是冒險,因為:
如果它竟然是對的,那么它一定不止這個價格;
我只不過是把最初花費四千六百元人民幣的股票,在其已經價值十幾萬美元的時候賣掉,之后再買入比特幣,所以,即便都化為烏有,我也沒什么不能承受的。
我從十幾美元一路下跌的時候開始反復買入,最后均價一美元左右,直到預算花完,實在沒錢再買了——這個過程中,從我的角度,我并沒有冒險。當我看到人們恐慌,覺得“比特幣已死”的時候(那是2011年下半年),我反復閱讀各路報道和文章,沒有看到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真的一條都沒有……這很奇怪,也多少令我迷惑;而到了2014年12月,大漲過后腰斬,網絡上的文章再次完全重復2011年年底的論調——當然,他們確實不是剽竊別人幾年前的文章,只是沒了解過歷史……),于是我認為他們是錯的(即便他們人多勢眾,但人多和理正從來都沒有半毛錢關系)。于是,按照我的思考結果,我就應該持續買入,買不動了就拿住,反正賣出肯定是錯的……
在當時的情況下,按照我自己的邏輯,不買才是冒險呢!因為我當時的結論是,這個東西長期來看無法想象能漲到多少。
當時的情形反差很大,那些私下交易把比特幣按照從今天來看過于低價賣給我的人,一方面他們對我說“謝謝”(因為竟然有人真花錢買這東西),另一方面夸我“勇氣可嘉”(因為他們其實當時在心里暗自慶幸,自己終于解脫了)……
再后來,比特幣價格漲到一千多美元(甚至一度超過了每克黃金的價格),這個上漲過程就發生在短短的六周內。我沒賣,再后來兩三次腰斬,我也不動。這真的是勇氣嗎?這真的是在冒險嗎?其實對我來說不是,理由很清楚:
離我的成本價還有很遠很遠呢,對我來說,哪里有什么風險?
很多人看完,也許跟我剛開始一樣會有點不屑,畢竟人家不是普通人,我們有沒有那些分析能力,也遇不到那么多機會,怎么可能做的到想人家那樣厲害啊。關于能力,誰剛開始什么都會的,誰一開始不是普通人呢,只是做到了之后就不普通了嘛。關于機會,之后有單門文章來討論這個話題。
請務必注意:以上的例子,是我個人當初對我自己投資比特幣的思考,它在本文中僅限于作為“行動者往往更關注避險”的一個例證,絕非“投資建議”。絕對不要把以上例子中的文字理解錯了,竟然把它作為你的投資依據——這句話以后還會反復強調:
你的投資依據必須靠且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所以,與很多人想象的全然不同,我其實是屬于風險厭惡型的。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常常以為冒險是證明勇氣,后來讀書讀多了,歷史看明白了才知道:
冒險常常是他人對冒險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謂“冒險”成功的人的行動。
哥倫布之所以被人們稱為冒險家,是因為只有他真的堅信地球確實是圓的——當時真正能理解這事兒的人還不多——而且堅信到愿意用行動去證明,用商業去收獲的地步。看的人,覺得那是冒險,做的人是因為深入思考之后不得不做——因為思考越深入的人,越傾向于堅定地遵循思考結果。
一而再而三的舉例告訴我們,什么是冒險,我們不應該看到別人“冒險”成功,就傻乎乎的沖上去,成了那個死之前都還以為自己是“英勇犧牲勇氣可嘉”的英雄呢.......
現在大家熟悉的概念“風險投資機構”(VC),就是一個普遍被民眾誤解的概念。連很多一線創業者最初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曲解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和個人。他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是這樣的:
你不是風險投資么,沒風險干嘛讓你投資啊?!
這是最典型的“望文生義”。“風險投資”模型其實也很簡單,通俗點講,就是:
鎖定一個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然后在那個領域里投資很多有可能超速增長的初期企業,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時,從概率上保證總體風險降到最低……
VC其實是最懂如何“不冒險”的。而風險投資的模型設計,也是為了避險,而不是冒險,目標有兩個:
盡可能獲得最大化收益;
盡可能降低系統化風險。
為了獲得最大化收益,他們首先去鎖定自己認為增長最為迅猛的領域。比如,在上個十年里,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優勢,“天然”就是其他“傳統”領域的成千上萬倍。這種“鎖定領域”本身,也是降低系統化風險的基本手段之一,而后他們還要在這樣的領域里去篩選“誰是第一”、“誰增長最快”……甚至“把前三名都投一遍”;此后還要和其他VC “抱團取暖”、“同舟共濟”……這些都是為了降低系統風險——而不是人們想當然地那樣“竟然是為了冒險”。
換言之,雖然名字里有“風險”兩個字,但實際上,他們是“避險”高手,而不是“冒險”高手——他們也不屑于充當“勇敢者”。雖然,當別人那么稱呼他們的時候,他們也覺得無所謂,反正“教育他人并不是首要任務”;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樂得順應大眾的理解,時不時說一些“風險我們去冒,你們專心把事兒做好”之類的話。而實際上,越低風險地獲得越大的收益,才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觀,這也是“資本”這個東西骨子里應該有的價值觀,不是嗎?
有耐心看到這里真是很厲害啦,如果用兩個字形容一下老師的文章那就是:有用。很多值得思考,值得深入思考、玩味的道理。確實,之前沒仔細想過風險投資人的含義,或者有時稍微想一下就覺得,額,人家是有錢人,拿著自己的錢冒險呢,這事兒,我們可做不了。殊不知,他們是一群多么精于分析統籌規劃的聰明人。道理顯而易見,他們目標就是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這個目標讓他們不得不想盡辦法把損失的風險降至最低,以至于他們本身就是避險者,而非冒險者。
看完老師的分析,我才發現自己竟根本不會分析,竟從沒想過背后的邏輯,或者自己的邏輯竟跟老師分析的是相反的,但一路一直認為是對的這么走過來了,我終于明白《beyond feelings》里邊的一句話:Clear thinking is a very rare thing ,but even just plain thinking is almost as rare .Most of us most of time do not think at all .We blieve and we feel,but we do not think.
可能現在的我還不擅長思考,但是這是終其一生都要不斷打磨的能力。現在,能意識到真好,接下來就下意識的刻意練習。
之前我們曾經討論過,為了與他人合作,我們有必要“有意放棄部分安全感”,但這本身肯定并不是鼓勵盲目冒險。在兩件事兒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學習并積累如何避險的經驗:
在資本安全上;
在人身安全上。
可人們為什么普遍傾向于在資本上無視風險的存在呢?總體上來看,就是因為人類普遍沒有資產管理的經驗,關于資本風險的恐懼,尚未有機會形成“基因記憶”。若是一個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擺著一把槍,他會很好奇地拿起來玩,一點都不會害怕,當然也完全不知道那是可能會致命的東西……可若是在他背后出現一條蛇,哪怕那孩子還沒看到那東西究竟是什么,就早已經嚇得瑟瑟發抖、嚎啕大哭。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基因記憶”,有很多恐懼,早已植入基因,無需講解、無需教授,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感受得到。
大部分人在危險的情況下都會下意識的保護自己,可我們對于資本風險毫無意識,也不能全怪我們,從小到大,哪有過對資本的任何了解,涉及到錢的,頂多就是如何規劃自己領的那么些零用錢了吧,可能連資本的基礎概念都沒有,更別提意識到資本的風險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人類對財富、資本的認識,實在是不多、不久、不夠,實在是太少、太短、太不夠了!想想看吧,以下都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1.人類對財富的認知其實沒多久。你看,人類開始使用貨幣至今不過幾千年而已,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是相當短的一段時間;
2.長期以來,人類之中擁有足夠財富的人群比例一直是非常非常低的,那比例其實低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3.整個人類,除了一個民族(猶太人)之外,迄今為止都會多多少少妖魔化“復利”這個概念——這可是財富領域里最重要的概念(后面根本沒必要跟著一個限定詞“之一”);
4.人類社會從未停止過動蕩,古今中外都一樣,每一次大的動蕩本質上都是對財富擁有者的殺戮,于是,關于財富的基因事實上很難持續傳承;
5.人類真正認識到市場的好處(從真正的知識研究角度,而不是“憑直覺”),不過兩三百年而已(中國更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啟這方面的認知);
6.人類真正研究經濟的運作規律,從亞當·斯密開始計算,迄今也300年不到;
7.人類對投資市場的探索,只不過是200多年前才開始的(美國的股票市場是從1792年華爾街邊的一棵西印度常綠樹下的露天交易開始的);
8.人類對概率的真正認知,從十六、七世紀開始,對概率的研究脫離賭博,應用到資本上、應用到風險評估上,這進程一直要到上個世紀初才算起步,迄今100年不到……
也就是說,在財富與資本的領域,對于風險的認知,對整個人類來講,根本不可能產生“基因記憶”,根本不可能“天然就懂、天然就會、天然就知道該怎么做”。當然,最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明明完全不懂卻不知道自己不懂,甚至覺得自己很懂……
人類與大自然大面積共處的時間是數十萬年,可謂經驗豐富;可是,人類與資本打交道,卻相當于全然沒有經驗。而關于冒險的基因記憶,人類是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養成的。可現在若是把這些經驗運用到“與資本打交道”、“與資本共處”上,基本上肯定是不適用的。
即使,沒有基因記憶,我們今天學到這個概念,意識到其的重要性,又是財富自由之路上無論如何都要學會的東西,那就開始學啊,有什么理由--已經知道了還不去學嗎?那就好好問一下自己,究竟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實現財富自由,還是,只是口號而已?
這是不變的生存法則,開車如是,生活亦如是,投資、創業均如是——只要涉及到人身與資本:安全第一;而后才是下一條原則,成為專家:錘煉自己的學習能力,需要什么就學習什么,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然后像專家一樣思考、決策、行動。
專家輕易不冒險——雖然電影、小說里經常大肆渲染他們如何在關鍵時刻“冒險”。因為那是大眾娛樂,不那么描寫,大眾不相信。
別人也許會贊賞你的勇氣,你卻需要知道,“勇敢”從來都不應該是需要自我證明的東西——這真是跟整個社會唱反調,它教育我們要“勇敢”,卻從來不告訴我們,那是它需要的,不是我們需要的。
要知道,只有愛面子的笨蛋們才需要證明自己有勇氣。他們不懂的是,一時的面子保全了,他們卻早已因此成為時間碾壓的對象。
所以一定要認真仔細地:
3.看傻瓜們冒險。
看多了,你的避險經驗就豐富了。
最終的結論是這樣的: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結論已經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要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才行。這樣的時候,你做出來的事情,別人會嚇到,他們覺得你在冒險,你卻知道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兒。
總想刪一些原文,可是好像老師的話,一環扣著一環,把哪一句拿掉意思都不夠完整,描述就沒那么精確,然后,寫作的過程中,發現這樣其實更好,更完整、更系統的思考一下作者的思路,受益匪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