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道的XXX”還有“干貨”,這真沒有。每天寫篇文章,拍拍家喵,以上。
今天我把微信公眾號的簡介改成了這句話。
大概一個多月前剛開始在公眾號上發(fā)內容之時有一位老同學說:“看了你的公號,有點找不到主題。”我經常翻來覆去地想這句話,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過于散漫,有時候脈絡不夠清晰,我很努力地去修正這些存在于我個人寫作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再延伸一點就可以從寫作手法上升到寫作主題上去了:
究竟要寫什么樣的文章。
干貨
最近公司請到了一位兼職姑娘,前彭博社記者。翻翻她的微博、公眾號文章還有知乎專欄看了一下,對于一個學生姑娘來說有著這樣豐富的產出、相當高的關注度,真的挺了不起的,這是位出產真正“干貨”的典型代表。在討論到公司專欄設置時姑娘提了一條:可以做“清單”,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看“清單”類的東西,為此她還做過研究。
我相信她說的這條建議,我相信“清單”的魔力或者說“干貨”在互聯網上的魔力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無論在簡書還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都再明顯不過了。
人人都愛干貨。
騷貨
《奇葩說》剛剛開播的時候曾經炒作過一個話題:高曉松痛批“奶茶前男友+清華學弟”梁植。高曉松對梁植這位清華高材生說你知道名校是拿來干什么用的嗎,名校是鎮(zhèn)國重器,是應該教育大家胸懷天下和國家而不是拿來找工作的。
高胖子還說,“我在清華演講時在臺上講了半天詩和遠方,可是到提問的時候還是有一大堆人問我該找什么工作。”
我理解這種感覺:
1.朋友在面對我的文章時也說:你的主題是什么,你做這個有什么用?
2.迄今為止,我在簡書上寫了四十三篇文章。我寫得特別用心的文章經常被編輯拒絕,閱讀量寥寥無幾,而我第一次上首頁的文章竟然是有一天隨手翻譯的一篇CNN的新聞,那篇文章里有圖有表滿是數據,也就是傳說中的“干貨”。
到最后我也能理解梁植在臺上的不服,因為這位清華高材生就是在社會這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這條流水線
浮躁又充滿了實用主義,他真的可以感到委屈與無辜。
詩和遠方是孱弱不堪的騷貨。
干騷貨
都在問“有什么用”,可是干貨本身又有什么用?
1.互聯網這么發(fā)達,如果你真的需要什么知識去查就是了,何必每天還去看那么多干貨,看了那么多最后還不是不了了之;
2.干貨就和書店門口那一大攤“成功學”書籍本質上沒什么區(qū)別。
3.真正的干貨從來不會在標題上寫“干貨”或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道”這種字樣。
干貨笑嘻嘻的問騷貨:你有什么用?
騷貨坦然地回答,我沒什么用,我不是拿來用的。雖然現在每個人都掙扎在那些千篇一律而且抄來抄去的干貨泥潭里,但每個有著正常荷爾蒙的人骨子里都喜歡干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