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雅詩(來源:《福州大學報》)
“變成一只樹懶,讓世界呈現慢速播放狀態?!?/p>
這是豆瓣話題“你最想變成哪一種動物”其中的一條回復。無疑,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正高速運轉著。信息的傳送忙碌而高效,也讓有一種漂洋過海叫做 100Mbps。想要聽見的聲音和你只差一通電話的距離,想要見到的人打開攝像頭就能清晰,科技帶來的一拍即合,緩解了思念情緒。雖然等待時間的長度被折疊,情感的厚度就在這個折疊之中被慢慢地裁剪了。
既然來得容易,信息承載的情感難免易揮發。想想看,無關痛癢的群發節日祝福何以與手寫賀卡相比?“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蹦拘牡纴砦覀兊膽雅f。
在那些通訊落后的年代,信件傳遞的樸素情感卻往往感受得最為真摯。古有詩云“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又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辈挥傻孟肫?《南極料理人》 中的西村在收到妻子寄來南極的信件,只言片語皆生活瑣事,然而想念之意早已了然于心。
古人尚有雙鯉傳信的情趣,現今還保留的平郵雖然簡練許多,等待也有同等意味。寫給重要的人,信紙信封要仔細挑選,小心翼翼避免寫錯一個字,然后整齊折好信紙裝入信封,貼上郵票,放進郵筒。把信放入郵筒的瞬間,等待,等待一鍋剛剛開始熬制的粥。食材取決于收信人,親人就是白稀飯,戀人就是紅豆粥,而朋友的內容沒有限定;郵差是鍋,沒有鍋,粥就做不成;時間是不緊不慢的柴火,小火慢燉,越熬越有味。一收到信,粥就出鍋了。收信人自主選擇配菜和佐料,親人要配故鄉的咸鴨蛋和菜脯,戀人和朋友則加糖。飲罷,心頭一暖。趁著信件殘留的余味,寫下滯留的情感,回寄一封。一來一往,情感就靠這些信件牽著,糾纏一起,不至于一下斷了聯系。
當然不僅僅是文字,照片、信物亦可。比如秋天走過的街道掉落的黃葉,或是想要一起分享的瞬間。還依稀記得張艾嘉電影里的金城武每天躺在天臺拍一張天空,攢了整整一包裹附上:這是我想你的日子,現在我把它送給你。平郵的慢速能真切地讓我們明白想念的人確實是在遠方,也因此讓人們更加珍惜眼前珍惜當下。
假設我們還生活在只有通過信件才能夠相互聯系的陳舊時代,帶來的感動或許帶著頓感是不是會更持久更厚重?就如清少納言書中所提:在月光非常明亮的晚上,極其鮮明的紅色的紙上面,只寫著“并無別事”,叫使者送來,放在廊下,映著月光看時,實在覺得很有趣味。
今年七月,朋友輻射至中國各地。白露已過,然而福州依舊炎熱,北方的朋友已換上毛衣。如果能夠像《煮雪》 里的傳說最好,人們的話語一出口就結成冰,融化了才聽得清。北方的朋友想方設法裝幾瓶雪寄來,然后融化的雪水剛好能聽得清說的話。或許我現在可以著手寫信,最好在信紙上裹上幾圈福州的艷陽再在信封里放幾把燥熱的空氣,這樣讀信的時候手里會不會暖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