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最近更新的一直都是【作品推薦】,有些小伙伴們都說想換換口味,那阿政就響應大家號召,來一發(fā)【動漫雜談】吧????
(本文首發(fā)于愛玩網(wǎng),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
阿政這回想聊一個特殊的話題,武士道。
說起武士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武士道精神號稱是大和民族魂,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很多動漫作品都描述了武士道精神,像《海賊王》中的索隆和《銀魂》中的坂田銀時——
2003年,大明星湯姆·克魯斯還主演一部電影《最后的武士》,來描述日本的這種武士道文化——
我們在各種小說、傳記里也經(jīng)常看到某些武士動不動就切腹,一不高興就死給你看——
武士道這個詞相信大家熟得都能一口吃下去了,但是聽了這么多武士道的內(nèi)容,大家有沒有想過,武士道究竟是一種什么文化?為什么日本要拿這種文化來當民族魂呢?
正好,阿政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劍豪生死斗》的作品,那里面就把古代日本的武士道文化給剖析得入木三分,今天阿政就結(jié)合它來好好聊聊。
這部作品阿政在之前的【作品推薦】里就已經(jīng)安立過一波,簡單介紹了一下內(nèi)容和主題,但聊得還不是很深入,而這回阿政打算深入挖掘一下故事里想傳達出的武士道內(nèi)核。
從《劍豪生死斗》的故事中,我們能看到武士道最起碼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一、充斥著血腥味的武士道。
武士道的一大特點就是充斥著殺戮和死亡,這個故事從最開始就昭示了這一點,《劍豪生死斗》的日文原名是“シグルイ”,直譯過來就是“死狂”。
“死狂”這個詞出自日本武士道經(jīng)書《葉隱聞書》,大意是“沉醉于死亡”。《葉隱聞書》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所謂武士道者,不外乎死亡。」,它描述武士就是對死亡有所覺悟的人。
所有的武士要先在心理上戰(zhàn)勝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死亡,而且是要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
所以那些武士常常為了某些事情而拼命,像《劍豪生死斗》的第一幕就是一名臣子在君主面前當眾切腹自盡,他想用自己的性命對君主進行死諫——
可是啊,這種思想如果過頭了,那就會變成一種輕賤生命的態(tài)度。
試想,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性命都不珍惜,哪里還會珍惜別人的性命?
《劍豪生死斗》中的武士就是如此,他們不在乎自己的命,更不在乎別人的,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可以毫不猶豫地奪走別人的性命。
像故事里的武士為了知道自己的寶刀是否鋒利,他們可以用無辜的百姓試刀,在斬殺那些活人的時候,這些武士沒有絲毫的猶豫。
?還有,故事里還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
一群流浪武士前來主角藤木源之助的道場踢館,藤木源之助一個人用拳頭把這些人都揍趴下,然后命令門徒們用石頭把這些人一個個地砸死——
而年輕的武士在一旁目睹這一切之后,沒有任何的恐懼和不適,只有滿臉的羨慕,“遲早有一天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這種武士道根本沒有把人命當回事,他們都是先“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別人的命”,更極端一點的甚至變成了自虐狂加虐殺狂。
比如故事中的另一個人物牛股,他是主角藤木源之助的師兄——
牛股在很小的時候就告別了自己的青梅竹馬,背井離鄉(xiāng)拜入虎眼流,希望成為一名實力高強的武士——
他在虎眼流門下苦練數(shù)年,卻始終得不到師父的認可,連和師兄們一起練習都不可以——
無奈之下,他詢問自己的師父,為何一直不肯接納自己,師父告訴他,是因為他身上有情絲纏繞——
牛股聽罷,為了斬斷情絲,回鄉(xiāng)親手殺掉了苦苦等待自己數(shù)年之久的青梅竹馬——
他還忍著劇痛,空手將自己閹掉了——
武士是先對自己殘忍,然后才能對別人更殘忍。
二、抹殺自我的武士道
武士道的另一大特點是忠誠,而且是絕對的忠誠、完全抹殺自我的忠誠。
武士道非常重視君臣戒律,即使“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盡忠是絕對的價值,無論主上下達任何命令,身為武士都要毫不猶豫地去執(zhí)行。
如果主上要求武士將妻女奉上侍寢,武士就要親手押著自己的妻女送給主上,如果主上要求武士自盡,武士也必須慷慨赴死。
?這一點在《劍豪生死斗》的故事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像虎眼流的所有門徒對門主極其忠誠,他們?nèi)紵o條件地服從門主的命令,即使門主已經(jīng)得了失心瘋,下一些近乎瘋狂的命令,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去完成。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主角藤木源之助,他自小被門主收養(yǎng),以自己的武士身份為榮,為主上盡忠已經(jīng)刻入了他的骨髓。
在他小時候,門主為測試他的忠誠,命他握住夾木炭的鐵筷,筷子已被燒得滾燙,一握上去整個房間都充滿了燒烤皮肉的臭味,但藤木依然神情自若地用這筷子攪拌木炭——
藤木從小就和門主之女三重相互愛慕,在伊良子清玄拜入虎眼流之前,所有人都認為藤木將會是迎娶三重、繼承虎眼流的人。
而伊良子來了之后,卻在繼承人選拔中擊敗了藤木,成為虎眼流的繼承人,由他來迎娶門主之女。
藤木縱使心中萬般不愿,但也沒有抗拒命令,而在選拔結(jié)束后,神志不清的門主要求伊良子和三重在大庭廣眾下就開始啪啪啪,完成夫妻之實。
三重聽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堪羞辱的三重當然不愿意,卻被所有的門徒按住,打算強行開始,絕望的三重痛斥這些只會服從命令的門徒都是一群沒有自我的傀儡——
眼見自己愛慕的女子受辱,藤木的心中自然痛苦無比。
可你猜藤木是怎么做的?他什么都沒有做,縱使強忍至口鼻流血也依然服從門主的命令,死死按住三重的身體。
因為他是武士,是只會服從主上命令的武士——
?而故事中的另一個主角伊良子清玄,他擁有非常強大的自我,他對這種抹殺自我、只會服從命令的武士道精神嗤之以鼻。
雖然藤木與伊良子的理念不合,而且是不死不休的仇敵,但在藤木心中,卻對伊良子抱有一份羨慕和欽佩,甚至他都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像伊良子那樣始終按自己想法而活,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
結(jié)局中,藤木在真劍比試里擊殺了伊良子,藤木贏了,但他在心底卻對這位宿敵充滿了敬意。
比試結(jié)束后,君主卻要求將伊良子梟首示眾,以示羞辱,而且是讓藤木親手執(zhí)行——
藤木聽后非常震驚,因為在藤木心中,能活出自我的伊良子簡直是他的榜樣、他的理想、他的驕傲,而君主卻下令讓他親手抹殺自己的驕傲——
可是,藤木縱使心中萬分苦楚,還是哆哆嗦嗦地用刀一點點割下伊良子的首級,這一刻他手中鋒利無比的寶刀就像生銹的菜刀一樣遲鈍,只能像鋸子一樣在伊良子的脖子上來回摩擦。
藤木親手割去了自己內(nèi)心的驕傲,因為他是武士,是只會服從命令的武士——
武士,是一群沒有自我的人。
嗜殺殘忍和抹殺自我是武士道的兩大特點,具備這兩個特點的武士道簡直是扭曲了人性,只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開始就是如此的扭曲嗎?
非也。
武士道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其本意還是善良的,它原本是一套自成體系的道德規(guī)范,其內(nèi)核是八個字,分別是:名,忠,勇,義,禮,誠,克,仁,這八個字的重要性按先后順序依次遞減。
這八個字排首位的是名譽,后面七個字是諸如克己、奉公、勇敢、隱忍、謙讓等大家公認的美德。武士最看重的是名譽,而只有完成后面七個字才能獲得名譽、受人尊重,如果喪失了名譽,只有通過切腹自殺才能挽回顏面——
這其實就類似于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如果一個人真的按照這一整套道德規(guī)范去生活,還是挺值得尊敬的。
只是,為何本意善良的武士道卻變得如此扭曲?原因是時代。
三、時代的產(chǎn)物
武士道之所以會變成這種扭曲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時代因素。
武士道始于戰(zhàn)亂時期的日本封建社會,而《劍豪生死斗》的作者開篇就點明了封建社會的完整形態(tài)。
在封建社會中,統(tǒng)治者占有絕大部分的資源,他們仗著資源上的優(yōu)勢能肆意妄為,哪怕是出于喜樂虐待他人也沒有任何問題,統(tǒng)治者能得到一切,所以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竭力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們擅自曲解了武士道,將原本八個字的內(nèi)核只突出為三個字,就是名、忠、勇。
武士依然最重視名譽,但這份名譽卻只來自忠和勇,后面五個字已經(jīng)名存實亡。 ?
一方面,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忠,當然是因為統(tǒng)治者希望武士階級能忠于自己,而且最好是完全的忠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背叛。
像在《劍豪生死斗》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幕,參加真劍比試的武士們俯首跪在雨中等待君主的召見,君主走到他們面前,隨手就殺了一名武士——
其他的武士是作何反應?連動都沒有動一下。
在得到抬頭的命令前,他們一聲都沒有吭,可憐這些武士苦修數(shù)十載,只因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死于非命,但縱使這樣,對于主上那些病態(tài)的行為和命令,他們依舊盲目遵從。
而另一方面,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勇。則是因為在戰(zhàn)亂時期,武士是最好用的棋子,以勇為名,能讓武士對自己殘忍,然后對敵人更殘忍,他們是悍不畏死的士兵,甚至將戰(zhàn)死沙場視為最高的榮譽。
至于統(tǒng)治者,他們能安坐在安全的后方,享受這些武士用性命拼死換來的戰(zhàn)果。
所以在封建社會,忠和勇被統(tǒng)治者欽定為武士的最高標準,武士的名譽只來自忠和勇,只有符合這兩點才能得到晉升和封賞,其余什么仁義、道德都不是重要的東西。
而過分強調(diào)忠勇的結(jié)果,就是催生了這種扭曲人性的武士道精神,《劍豪生死斗》中登場的武士幾乎都是這一類人,他們無情、無義,為了謀求更高的地位不惜大肆殺戮,但在殺戮的同時,卻能對主上始終保持極度的忠誠。
武士道,其實可以理解成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統(tǒng)治手段。
這種扭曲的武士道原本應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一并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在二戰(zhàn)時期,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的道路,統(tǒng)治者覺得這種觀念可以用來禁錮和統(tǒng)一國民的思想。
于是他們開足宣傳工具的馬力,打著“拯救日本”的幌子,將本應徹底消逝的武士道又從故紙堆中給翻了出來,并應用于戰(zhàn)爭之中,才有了像神風敢死隊這樣扭曲人性的戰(zhàn)術(shù)——
在日本與美國的戰(zhàn)斗中,美國人就完全無法理解這種思想,他們不理解為何日本人作戰(zhàn)時能做出各種自殺式的攻擊,而在日本投降后,所有的日本人卻像沒事人一般幫美國人做修基地、搭房子之類的各種戰(zhàn)后修建。
這就好比一個人昨天還提著刀找自個拼命,一晚過去,那人卻嬉皮笑臉地跑來幫助自己,這種前后矛盾的行為,在美國人看來幾乎不可思議。
二戰(zhàn)臨近結(jié)束時,日本戰(zhàn)敗,對于這種奇特的日本文化美國人也很頭疼,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那些戰(zhàn)敗的日本人,最終美國人決定派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研究這種文化并找出答案——
魯思·本尼迪克特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查詢?nèi)毡举Y料,并針對這種特殊的文化做了專門的研究,最終寫出了名著《菊與刀》——
作者在書中對這種扭曲的武士道精神做出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它比作了一把刀。
這把刀非常銳利,在戰(zhàn)斗時,武士能用燃盡自身性命的方式攻擊對手,像二戰(zhàn)時日本人都是抱著敵人同歸與盡的想法去戰(zhàn)斗——
而這把刀也抹殺掉了自己的思想、完全聽主人的話。
據(jù)史料記載,日本戰(zhàn)敗后,美國人要求天皇下詔書,聲明投降,天皇將詔書錄制成唱片并藏了起來。在詔書播放之前,主戰(zhàn)派得到消息,他們連夜趕來包圍皇宮,尋找唱片,想阻止詔書播發(fā),但最終無果。
等詔書順利播放后,所有人幾乎在詔書播發(fā)的同一時間全都放下了對美國人的仇恨,舉國上下一致投降,主戰(zhàn)派34名將官也全部自殺。
這種傳統(tǒng)武士道精神所熏陶出的,不是人,而是一把刀、一件工具而已。
結(jié)語:
傳統(tǒng)的武士道扭曲了人性,這種精神只是過去的產(chǎn)物,早已不再適用于我們現(xiàn)代的社會,就像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人活著有什么意義》,這種武士道說白了只是過去的一種宗教而已。
而現(xiàn)在動漫作品中的武士道早已不是這種扭曲人性的玩意,像《海賊王》里的索大雖然對自己也很嚴苛——
但他卻是基于自己的意志做出的決斷,他倡導的是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并不斷超越自我。
這種精神才是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應該擁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