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感受這一重要要素的時候,引用了心理學家這一段話。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孩子心里受了委屈或是有什么傷心事哭泣時,父母會說“不哭!不哭。”
孩子摔跤了,身體疼痛,哭泣時,父母也會說“不疼!不疼。”
尤其是男孩子哭鼻子,父母更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不哭。”。
當學習上稍微取得一點成績,非常高興地想要與父母分享,而父母也叮囑,“戒驕戒躁,不要高興得太早!”
長此以往,孩子就認為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不好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更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
當我們成年了,工作上取得成就時,別人也會說,“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仍然沒有人會贊成或者鼓勵我們,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
生活或工作上遇到難題,想要找人傾訴悲傷,對方也會勸說,“這點苦難算什么!像我…………”
各種情緒得不到表達,壓抑在心里。
與人進行交流時,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溝通就會存在障礙。
很多時候我們表達的不是感受,而是表達的想法。
“我覺得你應該懂得更多。”
“我覺得老板很自私。”
“我覺得他很不負責任。”
這些都是表達想法的詞匯。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是不是也愛說“我覺得”,以為自己是在表達感受,實際上它是經過自己的大腦思考,根據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世界觀來判斷以后,做出的選擇或者得出的觀點,并沒有表達出自己的具體感受。
感受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
在傳統的社會環境長大的我們,表達感受的詞匯非常受限,經常只會表達“好、不好”,“高興、不高興”--“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其實感受的詞匯很豐富,有我們說的正向的感受和負向的感受,就像心理學家說的:“感受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有很多細微的起伏。”
正向的感受,在《非暴力溝通》中稱為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興高采烈
自信 振奮 愉快 幸福 欣慰 喜出望外等等。”
負向的感受,馬歇爾博士認為感受沒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感受都是允許表達的,不稱為負向的感受,他稱為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 擔心 焦慮 著急 泄氣 傷感 苦惱 不快? 郁悶? 難過 慚愧 失望 麻木 內疚 無精打采等等。”
也許有時候我們認為在對方面前袒露了自己的感受,好像成為了弱者,很多時候表達感受確實也是示弱的一種表現,它會產生積極影響,讓我們及時表達了感受,善于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讓溝通變得更加順暢。比如:
"你要離開,我很難過。"
"你能答應,我好開心。"
在生活中經常去覺察自己的感受,更多地擴充自己的感受詞匯,會越來越覺得溝通無障礙,世界處處充滿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