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國留學生2018年機遇挑戰并存 日式規則成障礙
中國僑網12月17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2018即將過去,回顧過往,可以說,廣大在日中國留學生的2018年,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挑戰。
中國留學生打工變遷
“當年到日本留學真是太辛苦了,沒留下什么美好回憶啊。”目前在中國國內高新產業園區擔任招商工作的樸瑞洋苦笑著說道。
1990年,樸瑞洋在中國取得碩士學位后來到日本,考入東京一所國立大學大學院進行博士課程學習。僅靠獎學金遠遠不能應付生活的開銷,所以樸瑞洋找到了一家位于池袋的中華餐館,在那里打工。他說:“當初為什么會選擇中華料理店,是因為接受中國留學生打工的店不多,中國餐館算一個。”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國內大學生稀缺,像樸瑞洋這樣攻讀博士的學生絕對是朋友親戚眼中的“天子驕子”。但留學日本讓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樸瑞洋的時間大多消耗在了刷盤子上。“打工時,偶爾也有日本人看不起中國服務員。我們那個時代留學生只能做中華料理店的服務員或者送報紙,現在很難想象。”樸瑞洋說道。
到2000年為止,中國與日本之間還存在較大經濟差距,中國留學生需舉全家之力才能負擔在日本留學的費用,而他們可以打工的地點也僅限于報紙配送站或餐廳。2008年畢業于九州某大學的馬青,料理店成為了他日夜埋頭努力打工的地方。他回首過往感嘆道:“不自己賺學費不行啊,雖然大學教授幾次讓我減少點打工時間,但沒收入來源怎么維持生活呢。最后搞得連參加研討課的聚會都是奢侈。”
時間進入2010年,隨著日本國內人口減少,中國經濟加速成長,中國留學生的境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關西讀碩士研究生的中國留學生包天花,大學3年級時以交換留學生身份到日本讀書,然后直接考取學校的大學院讀研,如今在日本的生活已是第五個年頭。他表示,自己打工時沒有因為是外國人而被歧視過。當然,店里也有很脾氣不好的老員工,但老員工對誰都這樣。
初來乍到,包天花從事的是一份停車場引導員工作。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個工作是由上屆校內中國留學生“傳承”下來的,雖然工作費時費力,但同事大多是中國同學,容易相處,日語要求也不高,包天花一干就是半年。之后,他跳槽到學校附近的大阪燒料理店,工資能到1000日元一小時。研究生畢業前夕,他又到百貨店當導購,小時工資達1500日元每小時。
外國留學生在日就職或迎來最佳時期
近年,日本國內深受少子化與人口高齡化的雙重困擾,導致用工人手嚴重不足。為確保公司年輕勞動力能源源不斷地補充,日本企業逐漸將目光投向外國青年才俊,留學生在日本就職或迎來最佳時期。
5月21日,埼玉縣勞動局開展了一場雇用留學生企業研討會,共吸引了55家日本公司參加,其中不乏受勞動力短缺之苦的中小企業。據調查,2018年度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求人倍率為1.88倍,呈7年連續上漲態勢,這意味著100個求職者就有188個就業崗位。如單算中小企業,求人倍率已達到9.11倍,為有調查以來的最高數字。
一家經營金屬模具的用人單位表示,他們在平成23年開始聘用中國留學生,迄今為止已有22名留學生人才在公司工作。因為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人脈遍布世界各地,從而還擴寬了企業的銷售渠道。
針對日本國內用工難的情況,日本厚生勞動省還積極制定政策,以促進留學生在日本就職。例如,在日本各大城市的“應屆畢業生支援HELLO WORK”開設“留學生角”,提供具備專業知識的求職規劃人幫助留學生找工作。包括今年新加入的靜岡在內,目前在日本國內已有18個城市開設了這項服務。
從平成29年開始,位于東京、愛知、大阪的外國人雇用服務中心以及中心內的“留學生角”還配備了職業顧問及曾在入國管理局任職過的相關人員,給企業提供再留資格變更手續等的咨詢。另外,這三處外國人雇用服務中心還于2018年的6月15日(大阪)、7月5日(東京)、7月6日(愛知),分別舉辦留學生就職面試會。
不僅官方對留學生就職支援增加了力度,一些專門面向留學生的民間求職中介公司也慢慢多了起來。
據了解,一位名叫冢本將的年輕人在名古屋市弘創辦了“Harmony For”求職中介,致力于援助留學生找工作。面試等大企業招聘活動解禁時間是每年6月。然而在這一階段也有很多學生已獲內定,缺乏信息的留學生容易起步較晚。冢本在求職活動開始前就舉辦留學生聚集的交流會,以便向他們介紹說明日本企業文化和盡早準備的重要性。
求職活動正式啟動后,把日語招聘信息翻譯成英語、泰語、越南語提供給留學生。從1月至2月左右,接受“如何寫簡歷”、“面試中該說什么”等咨詢。
2017年,冢本參與了約60人的求職活動,其中6人在機器人相關企業等就業。一名臺灣男子回顧稱日本的求職活動很獨特,也受到歧視對待,很痛苦。他反復與冢本練習面試,拿到了名古屋市的儀器制造公司內定。他表示,一直處在不安和焦躁之中,能向冢本咨詢很安心。2018年,約50人在該公司注冊,已有人拿到內定。
日式規則:看不見的障礙
2018年5月下旬,來自中國的神戶大學研究生2年級學生蘇佳,收到了一家日本大企業的內定通知。蘇佳同學是在中國國內大學3年級時以交換留學生身份到日本留學的,迄今為止在日本生活了4年。由于從小喜歡日本動漫,蘇佳在大學時選修的就是日語專業,到日本生活以后愈發覺得應該繼續呆下去。
雖然蘇佳在研究生1年級的下半年,就投入到就職活動當中,但他還是焦急地表示,想要完全理解日本就職整個流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現在開始其實已經晚了。蘇佳定下的找工作標準有三個:1.積極聘用外國人的企業,2.自己感興趣的工種,3.可持續成長。從投簡歷開始,學校內的職業規劃中心就給予了蘇佳很大幫助,不僅指導他寫求職簡歷,還和他一起進行模擬面試訓練,因此蘇佳覺得在找工作方面學校給予了自己最大的支持。
蘇佳向20家公司提交了求職簡歷,進入面試的大約有10家。盡管有媒體報道,現在日本就職前景回暖,但蘇佳始終在面試階段徘徊。
據蘇佳說,他有一位中國同學5次都倒在了最終面試,到底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大家不得而知。因此,自己吸取了這位同學的教訓,每次進入面試地點時,都會把面試的內容用手機錄下來,然后晚上回去再仔細分析。蘇佳覺得經歷了那么多次面試,印象最深的就是“學歷篩選”這個詞。雖然學歷在日本看起來不是那么重要,但實際上還是要起關鍵性作用,比如,留給國立大學留學生的求職名額要多于一般學校的留學生,蘇佳如此說道。
在日本一家大公司已工作了4年的孫雨辰說,日本企業歷來要求外國員工與日本員工共同戰斗在第一線,“對于此我覺得有些不能理解”。公司每年會招聘十幾名外國員工,孫雨辰都會參與招工工作。因為公司具有一定知名度,所以應聘者眾多,不過就算有幸進入公司,離職率也很高,主要還是由于公司對外國員工比較苛刻,需要用日本人習慣的方式去工作。剛工作時,就有同事告訴孫雨辰,自己已對這份工作不報任何希望,一直在現場工作,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到管理層,所以覺得繼續呆在公司沒有未來。
盡管部分外國員工認為在現場工作積累經驗是為今后更好地進入管理層,但一旦將這種經歷告訴家長,父母就會叫他們把工作辭掉。孫雨辰經歷三年“下放”,終于調至管理部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