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區塊鏈項目的關鍵要素
5.1. 概述
不為業務服務的技術科研都是耍流氓,跟大家分享踩過的坑,期望和各位前輩一起努力,探討區塊鏈技術如何科學應用于商業場景。
因為盡管報道宣傳區塊鏈的新聞漫天飛舞,但實際上真正落地的項目少的可憐,甚至于很多報導已上線的項目也僅僅是通過了POC,真的想用服務,電話,E-Mail 發過去就石沉大海。
以下就近期做項目經歷,做一些總結,也歡迎其他有區塊鏈項目落地的同仁,一起來分享探討。
5.2. 人員要素
想要做成一個區塊鏈應用項目,是指真的項目,以下幾個元素,缺一不可。
5.2.1. 客戶
客戶到處都有,但是想要做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客戶,需要滿足以下幾點
1 擁有足夠的資金
2 擁有創新的動力
3 對區塊鏈技術有足夠的認知
4 對收益回報有清醒合理的預期
一般客戶以大型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為主。如果一個企業把區塊鏈技術當做是一個短期普通的軟件項目,定出一個明確量化的KPI,需要滿足一定的投入產出比,那么多數時候項目就沒法啟動。技術的成熟和需求的挖掘都需要持續長期的跟進。
現在智能手機格局已定,大家都知道手機應該是一塊大電容觸摸屏,無需機械按鍵。然而時間倒退回10年前,大家可不這么認為。千奇百怪的造型正和現在做的偽需求一樣,畫蛇添足,腦洞大開,從現在角度來看,當然沒有經濟價值,但是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價值就無可取代,沒有競爭和試錯,就不會有最終的修得正果。
由于手機的消費者是C端用戶,C端用戶對交互體驗要求高,但是功能要求相對標準化,而未來區塊鏈的主要消費者是B端,B端特點是UI,UE沒要求,但是數據安全,系統穩定性,需求定制化程序要求高。所以C端的互聯網產品競爭到最后都會因為資本不想繼續燒錢,最后合并為一家寡頭,但是B端需求五花八門,最終的形態很可能是百花齊放,出現大量小型技術服務公司。
筆者近期整理了一下迄今為止比較成功的區塊鏈公司和項目,發現一個共通點,所有的項目都是服務于 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都是在存量業務上的錦上添花。并非因為其有特別大的痛點或者需求,實際上是因為技術早期只有這些客戶能夠承擔高昂的開發費用。區塊鏈的本質是通過技術共識的方式來讓沒有信用的地方產生信用,讓互相不信任的多方友好地協作。假以時日技術成熟到可以應用到個人,小微企業身上,這時候相信才會爆發出區塊鏈真正的能量。
5.2.2. 銷售
在區塊鏈早期投身的人必須要有巨大的熱情,有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風險與收益總是成正比的。
5.2.3. 產品
現在的區塊鏈技術公司基本不需要產品經理,只要CEO看準一個方向,然后項目啟動做就可以了。
然而身處各行各業的產品經理可以思考一下,區塊鏈技術是否可以跟現有的應用結合。
以下觀點來自于三節課 P2 產品課程
作為一條產品狗,分為B端和C端兩大陣營,大家都喜歡做 C 端,好玩的運營活動,優雅的 APP 界面,明確的 KPI 達成,很容易有成就感。 相比起來后端產品狗,就要苦逼的多,接需求基本都是業務部門直接過來,角色更接近于需求管理,越是靠后端,成就感越少,界面很丑,或者做接口,服務的,類似于征信,壓根沒界面。出了問題要背鍋,不出問題也沒啥獎勵。 隨著時間推移,C端產品越來越類似,B端產品會想往C端跳,需要有自 High 精神。
而做區塊鏈產品狗,就屬于更加后端,前端交互幾乎沒有,主要時間花在行業研究,數據交互,權限管理,加密機制思考。 必須要耐得住寂寞。看的了各類英文白皮書,又要跟業務人員用人話體表達技術實現方法。
想做一條區塊鏈的產品狗,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熟悉敏捷軟件項目開發:這是一個未知的領域,需要敏捷的挖掘客戶的需求,時刻應對變化
2 技術充分認知:區塊鏈技術博大精深,沒人可以做到完全理解,但至少需要做到基本概念的認知,以免設計出錯誤的產品
3 對行業的充分認知:任何技術都要結合實際業務才能發揮作用的,想要做出成功的應用,必須對行業有深刻的認知,知道哪些環節缺少信任,可以用區塊鏈去填充。如果不了解行業,很多需求就是辦公室拍腦袋想出來的偽需求,假痛點。
5.2.4. 研發
能有實力研發自己底層的公司少之又少,沒必要自己重復造輪子,拿現成的平臺來用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以下知名的四大金剛。
1 Hyperledger
2 以太坊
3 BCOS
4 Corda
5.2.5. 公關
一般搞技術的都討厭寫文檔,需要有公關同學把枯燥乏味的IT 術語包裝成漂亮友好的白皮書。
合理營銷是廣告,過度營銷就是忽悠,過猶不及;
按照經驗來看PPT的精美程度往往和一個公司的技術能力成反比,現階段很多區塊鏈公司本質上是PR公司。
5.3. 需求要素
理清楚哪些數據可以上鏈,哪些應用邏輯可以上鏈,并且上鏈后權限如何管控,大家的利益點在哪里。解決了哪些問題。很多時候即使上述問題都可以搞定,人的理念還沒跟上,那么這個需求同樣是做不了的,正如同下面這個案例。
筆者前些年從事的是人事,企業內部系統的軟件實施。每次實施過程中最頭疼的一部分就是人員數據整理。而招聘過程中,大家 又很難調查取證員工經歷項目和獲得績效評估的真實性。員工在職業生涯中的記錄理應是一串連續的記錄,而實際上,這些數據散落在各家的人事系統或者EXCEL中,入職錄入麻煩,背景核查也麻煩,本質上和賬本的概念一樣。雖然大家都必須記錄一樣的賬目,而且還要核對。為什么可以做分布式總賬卻不可以做分布式人賬呢。 而實際情況是,問了諸多以前同事,人事部門對于區塊鏈的認知尚少,而且即使有好處,大家也希望是短期內有好處且沒有風險才愿意付出。這個跟銀行機構不同,銀行看到區塊鏈作為一種金融科技有顛覆性的意義,具有極大的危機感和驅動力,而人事作為傳統領域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動機去做。
區塊鏈和中心化系統從實現功能來說,都是相同的,區塊鏈能做的中心化系統也能做,反過來,中心化系統能做的,區塊鏈也都能做。 問題在于看哪些東西更適合中心化操作,哪些更適合放在區塊鏈上。比如雙十一支付,高并發場景,不僅是現在,包括將來也不太會交給區塊鏈去實現,因為中心化系統的高性能是區塊鏈不可能達到的。 同樣跨機構間的金融結算,更適合放在區塊鏈上完成,因為大家可以看到公開透明的共享邏輯即(智能合約)。
5.4. 數據上鏈
哪些數據是多方共同記錄的,且重復的,比如賬本,醫院間的病例數據等等; 哪些數據是篡改后可以產生巨大經濟價值,法律風險不高,而上了區塊鏈不可篡改后可以獲得多方信任的,如賬本,貿易數據,物聯網生產數據等等。 數據如何上鏈,是哈希值,還是明文,還是公鑰,多重簽名加密后的數據。
5.5. 應用邏輯上鏈
哪些邏輯是多方共同操作,重復計算的,比如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間的清算。
5.6. 數據權限
區塊鏈有個吊詭的概念,數據既是匿名的又是透明的,透明意味著大家看到的數據都是想通的,看上去就像一堆數字亂碼,匿名意味著只有交易相關方解密后這些數據才有意義。
明確競爭/合作關系,采用合理的加密手段以及數據處理方式,相比起傳統系統要么可見,要么不可見,區塊鏈分情況的可見需要技術人員及業務人員巧妙的業務設計,需要運用到的技術包括 0 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各類黑科技。
5.7. 激勵機制
不涉及到財務的,業務數據,多數情況下無法進行真假的判斷,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恒的激勵機制,保證大家持續上傳數據,并且上傳真數據,這樣的操作可以獲得明顯的經濟收益。保證系統的健康長久發展,反之上傳假數據的節點被識別后需要相應的扣分直至影響企業征信,開除節點。需要有一個評價機構,或者程序,在不泄露數據隱私的情況下進行量化分析。而這有需要高深的同態加密技術。保證區塊鏈本身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不會成為新的數據中心。
下圖摘自知乎關于同態加密的解釋,工人手中的黃金可以代表客戶的數據,既需要讓工人加工黃金,又要防止加工的過程中工人中飽私囊,如何是好呢?就把黃金放進一個帶鎖的盒子里,只允許工人把手伸進去。這樣保證可以操作加工,黃金又不會失竊。
6. 總結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BAT不投資任何一家區塊鏈公司,因為他們是中心化時代霸主,只進不出的數據貔貅。即使做區塊鏈,也只是象征性的隔靴搔癢,弄一些什么公益項目。
區塊鏈的賽道,百舸爭流,八仙過海,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區塊鏈并不是技術軍備競賽,而是場景挖掘大賽,誰能最快試出一個引爆點的場景,并大規模推廣,完全可能出現后入場的小玩家彎道超車戰勝老司機。
革命道路且長,扎實地學習,勇敢地探索,期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區塊鏈讓這個世界的商業競爭變得更透明公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更加輕松,說真話,辦實事的人和公司能過得更好。
X. 小禮品
辛苦大家看了那么多叨逼叨。最后送上一份整理的國內外 區塊鏈公司清單 & 簡要說明。
提取密碼: uk88
作為一條單身汪,國慶期間花時間把自己知道的,以及IT桔子上所有區塊鏈相關的公司看了一遍,做實事的有,玩套路的更多。與其做風口上的豬,摔下來很容易變成肉餅,不如認清現實,是鳥才去趕風口,是魚可以游水塘。看到了大量不靠譜項目。
人工智能,機器人,區塊鏈,大數據,VR/AR,一個都不能少,深怕少了跌身價,最夸張的一個做了精美的動畫,里面聲稱可以依靠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提供可靠的數據喂人工智能防止邪惡的天王機器人出現毀滅全人類。還出席盛大的發布活動,發布史上第一款基于區塊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非常明顯是無辜的韭菜們報銷了這筆支出。
稍點 IT 常識應該會知道,現階段談區塊鏈+大數據,本身就是矛盾的。大數據需要數據量大,而且處理的模型,區塊鏈作為分布式賬本,容量不可能大,其次區塊鏈的數據所有權屬于每一個上傳者本人,區塊鏈運營平臺無權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別人上傳的數據賺取自己的利益。 這是區塊鏈區別于中心化系統最基本的宗旨。
人工智能依靠強大的數據模型和GPU并行計算,現在的智能合約跑人多一點的 ICO 就卡。跑人工智能更是天方夜譚。
國家已經出臺了禁令,國內不允許玩 ICO 和 虛擬貨幣交易了,想割韭菜的客戶換場子了。用有限的資源,腳踏實地,做一些真的技術研究,場景落地比較可靠,靠一紙漂亮的白皮書和炫酷網站快速融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忽悠的泡沫早晚會捅破,投資人和客戶都不是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