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偶看一欄節目《尋找工匠人》講的是:80歲的坎溫老人靠墻坐著,消瘦的身軀和四肢滿是勁道。他不說話,眼睛盯著手里的活兒,手不停地忙碌著。他在做傘,傣族的油紙傘。30個小竹片削光滑,作為支撐的傘頭上憑著感覺鋸開開口,也是30個,外面的大傘骨還要削30根竹簽。竹簽里外一層層次第埋下、串線,再巧妙地用線把傘骨繃成圓弧狀,就成了傘骨。也許是先前串得太緊,最后這一繃,坎溫老人繃了八次。滑脫一次,重來一次。重來一次,滑脫一次。一直到第八次才成功。
? ? ? ? 所有這些都是憑幾十年的感覺,幾年前,傣族油紙傘被媒體報導時,村子里還有四位老人會做傘。如今,只有坎溫老人一位了,無論是否有人買,坎溫每天都這樣靠墻坐著,默默地做著他的傘。 一把傘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材料就是竹子、紙張、棉線;插入一根竹條,就能做成彈簧;涂上菜籽油便可防水;抹上鍋底灰和特別的植物制成的顏料,傘面變得古樸動人。我認為這就是老傘工具有的“工匠精神”。
? ? ? ? 我家公公年輕時就酷愛畫畫,尤其對畫貓情有獨鐘,但是中間有一段時間卻不得不放下畫筆經商,雖說日子過得也算悠閑,但公公卻始終惦記著畫畫。自從退休了之后,公公向全家人提出,自己必須重新拾起畫筆,繼續他鐘愛的畫畫事業,大家都支持他的做法,他每天把自己關在畫室里,一直拿著他的畫筆,為了畫一幅自己滿意的作品,不知用了多少畫紙,多少時間。為了能夠把貓畫得逼真,他細心地觀察貓的一舉一動,并發動身邊的朋友凡是遇到貓有意思的動態都要給他拍下來作為畫畫的素材,他眼睛有點花,各種型號的花鏡都給他配好了,有人問:劉老師,你畫個畫,用得上那么多花鏡嗎?他推了推鏡片說:站著畫,坐著畫,角度不同需要不同的鏡子;而畫貓的胡須,貓的毛,貓的身體還是得不同的鏡子,只有我戴上度數正好的鏡子才能把貓畫到活靈活現。每每聽到這,大家也都會佩服公公的精益求精。我認為這就是老畫家的“工匠精神”。
? ? ?
? ? ? ? 由此我又想到我們做教師的,我們的“工匠精神”又體現在何處?
要有一顆愛崗敬業的心
? ? ? ? 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敬業,就是敬重自己從事的事業,專心致力于事業,千方百計將事情辦好。愛崗敬業的精神,實際上就是為學生服務精神的具體提現。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對這個職業產生自我認同感,就要愛我們的本職工作。鉆一行,精一行,對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懇懇,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無論在教育教學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始終要保持一顆真心去做教育。我們都說,一個不想當教育家的教師不是好教師,但是反過來,一個教育家如果不是從一個腳踏實地去做教育的教師中走出去,那么他還能在教育家的位置上站住腳嗎?
要有一顆精益求精的心
? ? ? ? 精益求精,顧名思義是指一件產品或一種工作,本來做得很好了,很不錯了,但還不滿足,還要做得更好,達到極致?!熬媲缶钠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工匠”,就在于他對自己產品品質的追求,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
? ? ? ? 我們做教師的,其實就好像是一個工匠在打磨一個個工藝品。如果工匠手藝一般,雖說打磨出來的制品也會有人欣賞,但卻并不能稱得上是“精品”。教育要想出“精品”,關鍵全在我們教師身上,在于我們思想上,在于我們對工作的自我認同上,只有我們在“品質”上下功夫,精雕細刻,關注學生的每一個細節,抓好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精品必出。
要有一顆簡單純真的心
? ? ? ? 怎樣才能擁有一顆簡單的心呢?想起來一個故事: 一天晚上,上帝找來一個小孩,一位數學家,一位科學家。對他們說,誰能用最簡單,最快的方法把這間100平方大的空房子全部填滿,我就給他百分之百的幸福。一聽到這話題,數學家苦思冥想:用什么東西最合適,最快……而小孩卻不慌不忙的找來一只蠟燭和火柴,然后走向那漆黑的空房子,一點著火就光芒四射,不但填滿了整間房子,還從門窗中透出光芒。 上帝看了很高興,于是讓小孩做了幸福的小天使…… 而數學家和科學家怎么也沒想到會是那么的簡單。
? ? ? ? 是啊,如果沒聽到過這個故事,我想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會這么簡單。 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小孩擁有一顆純真的心,而我們的人生已經沾上了各種不同的顏色,也會不敢回答1+1到底是不是等于2的問題。
? ? ? ? 我認為其實教育很簡單,沒有什么復雜的,只要我們都有一顆簡單的心,這顆簡單的心就是對教育的熱愛,打心底里的熱愛,然后倒空心靈,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去體會教育,發現教育之美……
? ? ? ? 如果我們每個教師如果都能把教書匠做好了,我們的教育就好上天了。親愛滴同行們,讓我們做一個有“工匠精神”的教書匠吧,這樣,我們的教育就好上天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