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時間去哪兒了?李笑來在他的《把時間當朋友》里提到時間事件日志的方法,可以幫助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本文介紹一種更簡潔更直觀的方法。
時間就是生命。---魯迅
理解并踐行這句話比我們想象得要難得多。今天我準備用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時間去了哪兒?
效果預覽
時間總覽

時間總覽
從這個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 dida365 里面各個頂層類別事件的時間分配。看看那個時間黑洞,那些就是被偷走的時間。
工作負荷

工作負荷
從時間維度查看我們的工作負荷。一目了然。
精力分配

工作負荷
頂層事件類型下可以有事件子類別,從精力分配圖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我們的時間花在哪些事情上了。
持續行動

持續行動
選定我們感興趣的事件類型,我們可以查看一定周期內,我們的精力投入情況。監督自己持續行動。
需要的工具
- GTD 工具
dida365.com是個良心產品。如果你不了解 GTD 方法論,可以在 百度百科 上了解一下。 - 統計腳本
使用 pandas 實現的一個 Python 統計腳本。目前沒有做成 Web 產品,對非程序員可能會有點門檻。目前的腳本只適配 dida365 的數據格式。
使用說明
步驟一:利用 dida365 記錄時間事件日志
像平常一樣在 dida365 上完成 GTD 工作,在記錄事件時注意以下規則,用來增加子類別和記錄事件的時間。
- dida365 上的
清單
就是我們事件的主類別,可以建立多個清單 - 每個清單的事件標題按照
[子類別] 事件標題 [時長]
這樣的格式來記錄。比如[寫作] 博客《時間事件日志》[1.2h]
。時長支持h
和m
,分別表示小時和分鐘 - 給任務分配預期完成時間。統計腳本在統計一個工作在什么時候完成的,是根據預期完成時間來算的,而不是根據點擊完成復選框的時間來算的。理由是點擊完成的時間是不能變的,比如某個事情忘了記錄,過了兩天才記錄,這個時候點完成,則完成時間是點擊完成的那個時間點,而預期完成時間我們可以設置在兩天前,這樣這項工作就會記錄在兩天前。
步驟二:導出數據
進入 dida365 的用戶設置
界面,點擊數據備份
,再點擊生成備份
。這一動作會在電腦端保存一份所有你記錄在 dida365 上的時間事件日志,這是個 csv 格式的文件。
步驟三:生成統計圖表
下載 Python 統計腳本。安裝 matplotlib, pandas 等必要的庫。參考下面的 demo 代碼。注釋已經把用法寫清楚了。
# dida_20151220.csv 是從 dida365.com 上導出的你的時間事件日志,可以取任意你喜歡的文件名
# 用這個文件作為輸入,創建時間事件日志對象
# 參數 routine_duration 為每天固定的例行公事時間長度(吃,喝,拉,撒,睡,行,發呆),單位為小時
log = DidaEventLog('dida_20151220.csv', routine_duration=14)
# 設定要統計的時間周期
period = ('2015-12-1', '2015-12-20')
# 生成時間總覽餅圖
log.pie_chart(period=period, display_routine=False)
# 生成工作負荷圖表
log.workload_chart(period=period)
# 生成某個主類別下的子類別的精力分配情況
log.pie_chart_secondary('自我成長', period=period)
# 生成某個類別的時間投入情況,fields 參數可以是主類別也可以是子類別
log.permanent_action_chart(fields=['機器學習', '寫作'], period=period)
參數說明
-
時間黑洞
那些發呆走神,刷微博微信的時間就是黑洞時間。我們要想辦法把時間黑洞降到 20% 以下。那些為自己理想打著雞血,走在萬眾創業路上的同學,估計時間黑洞會為負數。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犧牲了吃喝拉撒睡等例行公事的時間,想著每天要睡夠 7 小時,結果只有 5 小時。 -
例行公事
我們要睡覺,交通也要花時間,吃飯也要花時間。這部分我們稱為例行公事,每天相對比較固定,簡單起見,統計時,我們就取個固定值。
總結
行動起來吧,和我們的時間作朋友,管理我們自己。當你持續記錄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后,再回過頭看這些數據時,你一定會嚇一跳。最終,我們才能慢慢理解并踐行時間就是生命
這句話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