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月云
每年五月節(端午節)的清早,爸爸都會去園子南頭采下最新鮮的帶著露水的艾蒿,放在洗臉盆里,然后倒上溫水,小半盆,等我和姐姐起來,告訴我們用艾蒿沏的水洗手洗臉。爸爸說五月節這天用艾蒿水洗臉,一年不招蚊蟲咬。
五月節爸爸還會買來彩色葫蘆掛在每個門框上,印象中小時候我們還自己疊過葫蘆,五顏六色的,疊完用嘴巴吹起來,方形的小葫蘆,帶兩個小翅膀。記不清這個技能是不是爸爸教我們的了,我覺得,極有可能。
八月節(中秋節)吃月餅,爸爸會帶我們一起圓月兒——不是指天上那個圓圓的月亮,而是一種家庭活動。晚上大月亮地兒的時候,在院子里放上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擺月餅,葡萄和其他一些水果小吃,一家人圍坐在桌旁,一邊吃東西聊天一邊賞月,大概是感謝月亮的意思,或者說是感謝天神,賜給我們這一年的風調雨順,健康平安。
過春節的講究更多了。年三十上午貼對聯福字掛簽兒——房門一套,院門一套。大門口還要貼“出門見喜”,屋子里門框上方要貼“抬頭見喜”,雞窩前臉兒貼“雞鴨滿架”,院子里的壓水井腰上貼“井泉大吉”。“掛簽兒”這個東西貌似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般粘在春聯的橫批的下面,和橫批連在一起,有時也粘在福字下面,各種鮮艷的顏色,刻著吉祥的文字和圖畫。
貼這些東西的工作通常是我和爸爸一起完成的,爸爸說和我干活最“順手”,配合十分默契。貼的時候,媽媽會出來看,指點我們,哪邊高了哪里歪了,媽媽有點完美主義,我們要修改半天才能達到她的滿意。我和爸爸其實覺得沒必要貼的那么天衣無縫,差不多就可以了。冬天在外面貼這個是個美麗凍人的活兒,主要是凍手。
全貼起來完后整個院子仿佛換了新裝,一片喜氣洋洋,新年的氣氛搞起來了!
爸爸在的時候,每年春節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是一定要貼這些的。特殊情況指的什么呢?家里有直系親屬去世。我們的習俗是,直系親屬去世的三年內不貼春聯福字一系列的東西。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情況,就一定要貼,不貼不吉利,爸爸很看重這個,仿佛不貼家人就要出事似的。
我們老家的習俗,除夕夜要“伐紙”,就是在院子里點一個火堆燒紙穿插放鞭炮,辭舊迎新之意。伐紙一般是在除夕的深夜,早年的規矩是伐紙結束剛好夜里十二點,新舊交替,爆竹聲中一歲除。然后進屋洗手吃餃子——新年第一頓飯。洗手的程序絕不能少,新的一年要干干凈凈開始。
在我的印象中,近幾年我們村子里伐紙的時間一年比一年早,從接近夜里十二點逐漸變成十一點多,再到十點多。每次早早聽到外面噼噼啪啪的大地紅鞭炮聲響起,爸爸總是皺著腦門兒,用很是不解略帶責備的語氣說:“這誰家,怎么zen么早就開始伐紙了?”
那些年,我家伐紙的時間總是趕上趙本山的春晚壓軸小品時間,所以,常常看不全本山大叔的首播。
伐紙也是我和爸爸的活兒,一如既往的默契。爸爸會先用砸扁的軟黃豆桿點起一堆火(這種豆桿特別好著),然后逐漸往里面續燒紙,用一根棍子吧啦著燒,燒到一多半的時候會囑咐我看著火,他去點成掛的鞭炮。鞭炮是事先掛起來的,從高處向下懸掛著,一般是兩千響大地紅。爸爸把煙使勁吸一口,用閃亮的煙頭去點焾,穩穩當當,不急不慌。我呢?早早捂起了耳朵,跑到院子最邊上興奮又緊張地觀注著煙頭和焾的互動。突然,焾上“呲呲呲”火星四起,剎那間,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徹庭院。“噼噼啪啪!噼!啪!”連串的巨響仿佛真真地把一年的霉運都崩走了,七尺咔嚓地迎接嶄新的充滿希望的一年。
放完大地紅,爸爸會接著放雙響子,我給爸爸打下手兒——幫他剝雙響子皮,把焾縷出來。爸爸把雙響子立在他自制的燭臺上,一樣的不緊不慢的姿勢,輕描淡寫地用煙頭點上去,火星四起,焾著到最后,雙響子仿佛愣了一秒鐘,然后“騰”的一下直沖云霄,兩聲巨響先后駕到,一聲沉悶,一聲開放。爸爸一般會連著放十只,然后再把未燃盡的火堆整理整理,看著燒完。然后進屋,大功告成!準備洗手吃餃子,新的一年開始了!
一年又一年,我和爸爸一起不知點了多少個伐紙的火堆,放了多少串噼噼啪啪的大地紅,又把多少個二踢腳成功地發射到天際。那個不大不小的院子,承載了多少平靜的歡樂。香煙味混著火藥味,加上東北大雪地的寒冷味道,在我的記憶里肆意生根。此刻,不知為何,淚流滿面。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個明亮的節日。爸爸要和家族的男人們一起去山上給逝去的祖先們送燈。到了傍晚,家里的角角落落也都要亮起來,爸爸會事先準備很多小蠟頭,在屋子里院子里所有的暗處都擺上蠟頭,點起。比如屋里柜子下面,外面雞窩門口,院子四角墻根。點在外面的燭火隨風搖曳,像一面面小小的旗幟,讓所有的孤魂野鬼都好好走路,不撞墻,不打仗。
正月十五是小孩子的大日子,因為要放煙花!不是鞭炮,是煙花哦!小時候,幾乎每年爸爸都會給我們買兩根魔術彈,金箍棒一樣的,綁在一根棍子上。點著之后,火穗一股一股地沖入夜空,然后華麗麗綻放,在純黑的夜空中畫下一個個驚艷的瞬間。偶爾爸爸還會給我們買些神奇的好玩意兒,比如“轉蝶”——一種炫酷的會旋轉的高級煙花。還有那種可以拿在手上很拉風的“搖花”。現在想起來,都是滿心歡喜。
正月十五煙花爆竹最多,院子里時常可以撿到沒有爆開的小鞭炮。爸爸教我們玩“呲花”,把沒有爆開的小鞭炮從中間掰開,火藥露出來,然后用大粗香點上去,“呼——!”一大股火焰呲出來,雖然沒有煙花漂亮,但是是撿來的,玩得也是別有一番喜慶滋味。
過完十五就等開春兒了,新的一年真的來了。
這是那些年從春到冬的所有大節日,每一個都有爸爸里外張羅的身影。他們說生活需要儀式感,那些年粗茶淡飯中的特別日子被爸爸悉心經營出了各種各樣美好的儀式感。這些東西看起來無用,卻最珍貴。
謝謝爸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