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鼓》歌詞:
我的阿姐從小不會說話
在我記事那年離開了家
從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樣大
我突然間懂得了她
從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
瑪尼堆前坐著一位老人
反反復復念著一句話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我的阿姐從小不會說話
在我記事那年離開了家
從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樣大
我突然間懂得了她
從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
天邊傳來陣陣鼓聲
那是阿姐對我說話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阿姐鼓》是由何訓田作曲,朱哲琴主唱的,在當時,被稱為“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有影響的一張中國唱片?!?/p>
2010年我第一次仔細認真的聆聽。通過MV,我的心里有一種神秘和敬仰之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雖然無法理解其中她的苦苦追尋阿姐的心情,但從歌聲和旋律中找到似乎丟失已久的東西。
七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通過手機音樂一遍遍的品味《阿姐鼓》,神圣悅耳的久違樂章傳入耳膜,撞擊著我的心靈。
阿姐鼓,在西藏的文化傳統中,是一面以純潔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是人皮鼓。初聽說的感覺是毛骨悚然,我不敢想象純凈的年輕少女甘愿被剝皮的場景,有的是深深的敬畏之情。
用人皮做鼓是舊西藏時最殘酷的一種刑罰,早就被廢除了,這是一種對宗教的忠實和虔誠。
《阿姐鼓》中的“我”去尋找阿姐,是一種追尋,追尋離了家的阿姐,為了信仰,她情愿去做鼓了,而我在尋她,尋找那種虔誠和心靈的歸宿,找回和回歸自然的渴望心情。
宗教的信仰是令人生畏的,從始至終,歌中都貫穿這種具有宗教特色的跳躍的音符,歌詞中的“嗡嘛呢叭咪哞”是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包含了世間萬物。在藏族人心中,死和新的生命一樣,是回歸大自然,尋覓幸福與吉祥。
《阿姐鼓》這首歌在追溯原始本身的虔在,是對古老傳統文化的懷念,處在九十年代的背景下,當代青年在迷茫中想找回自我,回歸自然,還自然和人類本來的特色。
這首歌唱出那一代青年人的心聲,代表了九十年代的精神,處于現代的我們可能不完全理解那時人的心情。八九十年代正處于時代轉型時期,由閉塞轉為開放,尤其對于地處內陸、宗教信仰濃重的西藏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
“我”記事時阿姐就離開了家,我想阿姐想到長大,聽到瑪尼堆上的老人唱著“嗡嘛呢叭咪哞”,我突然懂得了阿姐?!拔摇薄ⅰ鞍⒔恪焙汀袄先恕比齻€不同的形象構成了那個時代的三種人群。
我是在生活或生命的道路上迷失,找不到方向的人,就是真正處于轉型時期的青年人;阿姐是跟隨時代的潮流走出西藏,開放的一類人;老人唱著“嗡嘛呢叭咪哞”代表舊的一代,他們還是古樸、純凈的一代。
而我是夾在中間,不知是聽從老人的六字真言,還是去跟著阿姐的腳步,進退兩難,徘徊不定。
“我”就是九十年代年輕人處于不知何去何從的狀態中的一員。時代的轉型給年輕的一代帶來希望,也是挑戰。這首歌之所以受到那時人的非常青睞,我想它唱到了他們的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