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娜娜
大年初六,早晨,春雨淅瀝了一夜。聽著潺潺的雨聲,我想給森林的《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補上一句:“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那么,我要帶你去雨中漫步,看雨水從洹園的樹梢落下,從早行人的睫毛落下……”
森林最廣為人知的篇章就是《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我只是狗尾續貂,純屬調侃罷了。最初不知道那篇署名“春天的云”的網絡文章是他的作品,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時候,閱讀量已經數萬。我轉發到朋友圈以后,森林還回復問我在哪里看到的,仍然沒告訴我是他寫的。直到有知道底細的朋友相告,才知道這篇大作居然是森林的原創。
經過與森林多次切磋,他修改了N次之后,報紙上刊登了這篇廣為傳誦的作品。與之前的網絡文章相比,報紙版《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更嚴謹,條理更清晰,層次更分明。后來,森林的這篇文章陸續有熱心網友為他制作了視頻版、音頻版、廣播版等多種版本。據不完全統計,網友的點擊瀏覽和在各類報刊電視媒體的轉載量不下幾百萬次。2014年底,《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獲得安陽市首屆“微秀安陽”微作品原創大賽文字類和視頻類兩個一等獎。
森林謙虛地表示,倒不是這篇文章寫得有多么好,而是里面出現的安陽的風景名勝、人文歷史、風味小吃等代表安陽的符號連綴起來讓大家產生了共鳴。
在此之前,我和森林是通過另外一篇文章認識的。2012年3月27日,我在《安陽日報》發表了散文《又是一年三月三》。有好事者將此文轉發給森林,因為,四天之前,3月23日,他在安陽論壇發了一篇原創貼子,題為《三月三安陽漳澗廟會的前世今生》。森林比較之后,說我比他寫得好。我并沒有PK之心,只因對同一塊土地有同樣的深情,便覺得乍見相歡。
于是,當年五一,我們相約去安陽縣磊口鄉塔山景區共賞槐花。當時說好每人下山后都要寫一篇文章,我懶惰,數年已過,至今未落一字。森林倒是及時在空間里發了日志《香山寺游記》。我當時因為暈車上不了山,只在半山腰蔭涼處的石頭上躺著休息,等他們下山。因此,他在文中將我比作史湘云,“在花香蝶飛的石階上不知不覺中酣睡,與金陵十二釵正冊第五位的云妹妹可算有得一比呢!”
我一粗陋之人,怎堪與四大家族史家千金相提并論?但想想,除湘云醉眠芍藥裀、我暈臥香山石這樣相似的情景,我和這位枕霞舊友一樣心直口快、開朗豪爽、大說大笑、不拘小節、富有浪漫色彩、具有樂觀精神。因此,便覺得森林看人倒也有幾分眼力。
2013年9月,我約森林寫一則關于安陽中醫中藥的文章,特別囑咐他要去中醫院收集墻體掛畫上老中醫的事跡。他寫了一篇《安陽的中醫藥文化》,見于《安陽晚報》2013年9月9日。當年冬天,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的一位老專家特地來巡,要求見一見這篇文章的寫作者。這位專家先找到了安陽市脈管炎醫院院長馬同長先生,馬先生又找到了安陽日報社總編室原主任馮湘平先生,馮主任打電話找我。我告知森林這一喜訊,森林極高興,并力邀我同往。
贅述這些陳芝麻爛谷子,并不是表白我對森林有什么“栽培”之恩,而是想說,我和森林確實有心靈想通之處。我想,這是緣于我們共同對于安陽的熱愛、對于寫作的追求。
森林是一個熱心人。我妹妹的住處與他家相隔一條河,不過幾分鐘路程。有一次我妹妹半夜里在朋友圈抱怨病痛,電話卻一直打不通。我一大早就讓森林去敲門看她到底怎么回事。現在,聽說他又在積極參與創建“愛心屋愛心墻”,號召尋常人家捐獻過時衣物,帶給貧弱者體面又溫馨的愛意。
森林個子不高,黑黑的,微胖,愛笑,話時常說不囫圇,笨嘴拙舌的,而且我總覺得他有點“娘”。據聽說,因為他在網上昵稱“春天的云”,文筆細膩,不知底細的網友把他當美女,一直心生眷戀。森林好熱鬧,三五文友呼邀,騎行,酌酒,吃飯,時常可以見到他。森林好干活兒,文友活動時不停地搬桌子挪板凳、招呼引領。森林是個有心人,他有的是一顆質樸堅韌的心。
春雨初霽,我想起森林在《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里的句子:“如果我在安陽遇見你,我們從此不會再孤單,不會再落寞……”是啊,森林,幸好我在安陽遇見你,我們一起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悟、用心去記錄這座城市……
(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大年初六,晨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