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初中時期受一位美麗語文老師影響,還是高三時填志愿時誤打誤撞,總而言之自己就走上了語文的一條道路。最初只是把教師當做一份生存的工作,僅此而已,甚至有無數次地想過要改行,逃離教師這行業。總之很長很長時間,我就是在這種目標混亂的無所謂中,長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貴的青春歲月,乃至過了浮躁歲月,卻再也沒有青春的活力,一切都在表面看似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盡頭。就在青春忽而已逝的瞬間,突然發現,如此這樣,沒做好語文教師,同時自己的生命也沒做成什么。在感嘆時光流逝之迅猛中,反思自己:既然命運的指揮棒把我指向了做教師這行,與其昏昏聵聵,還不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來吧,否則就會不斷地消耗有限生命的能量。在語文的路上走了十五年之多了,從最初,“語文虐我千百遍,我待語文如初戀”的美好愿望,到現在執著于內心,迷惘探尋語文是什么,如何上好語文課,語文最美好的姿態是什么。這種轉變也許就是內心想要成長的轉變。也只有內心生發出想要成長的念頭,才能成長,方能成長······
人們常說,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應試而學習的一項技能,語文,是對一個學生整個生命的浸染。那里有詩歌、那里有情感、那里有人文、那里有關懷······語文課到底是什么樣子?你是否把它上成了離應試最近,卻離語文最遠的樣子,你是否也對你的課堂感到迷惘與不安?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語文課?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一遍遍地問自己,他不斷追尋質問,語文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怎樣才能上好一節語文課?
現將內容整理如下:
由鋼琴曲《有誰共鳴》《順流逆流》導入語文路上無論順流逆流,我們都要慢慢前進,思考,尋找教學上的知音,發出語文方面的共鳴:沒有難上的課,只有不悟的心。肖培東老師的一位實習生上了一節公開課,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自認為上的淅淅瀝瀝,不盡如人意,恰巧肖老師在外縣聽課,聽的也是這課,上的也是磕磕絆絆,同去聽課的還有錢夢龍老師,錢老說,“這課確實不好上”,智慧長者總是非常寬容客氣,撫慰年輕人一顆進取的心。肖老師認為,年輕的老師就會以“這課不好上”給自己找臺階,卻不懂錢老話里的寬厚。
《聽聽那冷雨》篇幅較長,有一種知性美、感性美,韻味十足,語意很深。令人心動,敢于行,爽于口,悅于耳,創造一種語言美的極致。這樣的文章對青年教師基本功極具挑戰力,但是好多老師上,卻少了那份清爽與感動。這課的問題是,教點很多,雨是光、色、聲,全方位多角度做雨景描寫,考慮的問題是,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如果什么都講,那么這節的云情雨意看不到。如果我們總是以“這課不好上”所以可以上不好為借口,那么我們要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還有什么課我們能上好,我們還能上好什么課。
比如: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這課簡單,但是一節課,你能讓我們看到春色滿園嗎?
比如郁達夫的《江南冬景》,散文也不長,一節課你能帶我們走進冬天的江南嗎?
再比如《孔乙己》魯迅的傳統篇目,好課迭出,很多名師都給我們示范了巧妙的設計,如果你來上,你又能上出孔乙己的生命追問嗎?
所以沒有什么課是好上的,看似容易的課,名師大家,珠玉在前,聽課者也是熟門熟路,那反而最難上。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得通過閱讀思考,即由語言文字走向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心靈深處。所以想透了,就不會對文章刻意做挑選,因為怎么教,你都得朝向語文,朝向課堂,朝向學生,朝向我們內心。“這課不好上”長者是在安慰我們,他其實是在換個角度告訴我們,這文章,你可能沒有讀懂,可能沒有研究透,他的這種溫暖的安慰其實是在鼓勵我們反思。“這課不好上”,沒有哪篇課文天生好上,上出精彩,你都需要細心揣摩。沒有哪篇文章注定難上,凡是文章,它都會有文氣、文脈、文意,所以沒有什么文章是故意擋在我們教學路上,站成難越的高山。這篇課文只要在我們教學課的計劃里,就應該是我們努力去教好的。所以沒有難上的課,只有不悟的心。
[if !supportLists]1、 [endif]悟何為語文,語文何為,語文是什么?
想上好課一個關鍵的字,就是“悟”字,這個“悟”字太重要了,肖老師更多的思考不是高高在上的,都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問題。想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語文是什么”的問題。很多老師都會覺著語文越教越不好教,當有這種感覺時,可以回頭看看我們的出發點,想想我們最初的心,有一句話叫“不忘初心”。很多時候,上著上著,我們就把語文教油了,教浮了,教躁了,教花了,自己卻沒感覺到,不以為然地往前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走了很長時間的路,有必要停下來,回頭望望,想一想,一定是我們對最基礎的問題沒有理解好,所以我們教著教著把語文給教壞了,因此你要“悟”悟什么呢,首先還是要悟語文,悟語文是什么,悟什么是語文,悟語文何為,何為語文。明白什么是語文課程,沒有正真理解透語文。語文課程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種概念要像一個細胞一樣附著在身體上,隨口說出,它要長在我們的心里,長在我們靈魂里。這樣我們就明白語文課是怎么一回事。它很簡單,幫助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的課就是語文課,所以搞清楚這個定義以后,我們就可以思考課堂上的很多問題,你的課這樣那樣設計,是不是從語文的角度出發,是不是回歸到語文的彼岸。一定要解決掉“何為語文,語文何為”這個問題,這樣我們無奈是聽課還是上課,我們就會有很多的理解。朝向語文最真誠最純粹的特質,和它的規律。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課堂怎樣熱鬧,孩子怎樣可愛,就是語文課。語文含量少,表演成分比較多,學生沒有讀文本,把文本的教學任務給完成,只是為了內容而內容。所以我們這堂課有沒有幫助到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要思考:這堂課究竟完成怎樣的語文使命,究竟在充當怎樣的角色;要思考:我們的語文是不是純粹的語文。好多人會把好課理解為很多標準。但無論怎樣好課的第一標準是,它真實,純粹,這是好課最基本的定義,不是課堂上有了感動、眼淚就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都是通過學生閱讀語言文字慢慢品味來的,因此最重要的首先就是“悟”,悟出你是否守著最真實的語文課。當下中國,語文很有一種江湖味道,每個人,尤其是名師上課,都站在自己角度思考問題,老師在聽課過程中沒有辨別,沒有思考,要想把課上好,首先是悟出什么是語文。
未完,待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