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晚上演電影,你去不去看?”
晚飯前,母親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心中頓時一陣興奮,忙說:“去!”
晚飯剛過,抹了一把嘴,就去了。
演電影的地方,還是老地方——村中戲院。還沒到戲院,就聽見了電影里的聲音,剛看到戲院,就看到了屏幕上發出的亮光。呵,電影已經開始了!
差一刻不到七點,不算太晚吧,可是電影已經開始。于是,我加快了腳步,快走不成,又小跑,沒幾分鐘就跑進了戲院。
然而,當我跑進戲院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不禁一緊,因為,大大的戲院里,看電影的人卻寥寥無幾。
我的心里,忽然感到一陣落寞。
電影演的是農村警察,歌頌了農村干警奉公守法、為民除害的高尚品德。我并不愛看,因為電影里穿插著大段大段的豫劇唱詞。不過,不愛看,卻也沒有離開。
如果我離開,那么,看電影的人,就又少了一個。
電影我不太喜歡,但我的眼睛卻并不因此而閉上,還是要睜著,既然睜著眼,那就看點別的吧。
首先看到的,是放映電影的機子,因為它就在我的旁邊。這臺放映機,很像投影儀,三腳架支撐,一根電線連到旁邊的屋子里。相比過去的電影放映機,似乎是先進了許多。
過去的放映機,是老式的,很笨重,必須放在桌子上,播放的時候,需要手動換帶子。在換帶子的空當,戲院里就會出現小小的騷動,吹口哨,大聲喊叫,亂跑,打鬧,等等。新帶子換好,一開機,戲院里很快就安靜了。
電影放映機旁,有一個小孩,大約三四歲,坐在一根大樹干上。他媽媽就站在他的身后,一邊看電影,一邊看孩子。孩子很小,大概是看不懂電影,便東張西望,一邊來回看,一邊甩著胳膊。等他轉向我時,頓了一下,呆住了,因為我也在看他。大概有十幾秒吧,他見我還在看他,許是怕了,便乖乖的扭過頭,若無其事的看起了電影。而我還在看著他,不知不覺就想到了小時候的我,和他一樣大小的年紀,或者比他稍大一點。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很小的時候,家里沒有電視,更沒有DVD或者家庭影院,到了晚上,一般都是在自家院子或者鄰家院子里,與小伙伴們一起玩。但是,一聽說要演電影,就會格外的高興。有時提前聽說了,還會天天的盼著。等到放映的那天,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吃飯時,嘴里“吧嗒吧嗒”的吃著,耳朵卻認真仔細的聽著。
一般來說,在電影放映之前,村里的大喇叭會簡單預報一下:“喂!喂!喂!今兒演電影嘞,演電影嘞!誰要瞧電影,趕緊來瞧啊!”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就算飯沒吃完,也會放下碗筷,如果父母還端著碗,就會催促:“趕緊吃!趕緊吃!演開啦!演開啦!”
然后就看見父母猛吃幾口,一抹嘴,說聲:“走!瞧電影去嘍!”
然后,搬一條長凳,鎖了大門,往戲院走。
這是很小的時候,必須由父母帶著去看。上了小學,大了些,便不和父母一起去,而是和小伙伴們同去同回。
再大些,自己去,自己回。
那時在村里,看電影是件大事。戲院里,乍一看,人山人海,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去,而且都帶著座椅,有小板凳,有大椅子,有條凳。像我們家,就是條凳,一家五口擠一擠,剛好坐下。
搬凳子看電影,除了可以坐著以外,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站在凳子上看電影。當然,這是去得晚,在最后幾排,前面人太多,確實看不見,就可以站在凳子上。若在前幾排,這樣做,就成了出頭鳥,要被罵幾句:“那是誰的頭!擋著瞧電影啦!坐下!坐下!”
那時,愛看電影,除了家里沒有電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解解饞。當然,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不過是一毛兩毛的小零食,像夏天的冰棍,一毛一根;冬天的瓜子,一毛一袋,也有兩毛一袋的,不過我們要求不高,有的吃就行;還有糖豆,一毛十個;還有辣片兒,不過小時候不愛吃辣,沒怎么吃過;還有糖蛋兒,一毛兩三塊,貴賤都愛吃。
那時,我們最愛看的電影,是一些抗戰題材,比如《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千里躍進大別山》等等,都是我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經典影片。尤其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不僅聊著說著,還模仿,還演習,你追我趕,打打殺殺,倒也頗有一番樂趣。
那時,電影散場以后,回家的人們絡繹不絕。有的,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拎著凳子;有的,左手一個孩子,右手一個孩子;有的,一邊走,一邊嗑瓜子,時不時的吐著瓜子皮;有的跑著跳著;有的喊著鬧著……
什么樣的都有,像我們家,一般都是父親背著條凳,母親打著手電,我們走在旁邊,或者前面。后來大了些,便由我來背條凳。再后來,父母去得少了,條凳就不帶了,空手去,甩手回,倒是輕省。
再往后,外出求學,在家看電影的次數明顯少了。
再再往后,外出打工,學會了上網,在網上,可以看很多的電影,家都很少回,更別提在家里看電影了。
沒想到,如今,村里放電影,竟是這般光景。電影放映機是先進了,但是看電影的人卻少了,同時少了的,還有那些童年的樂趣。
這,也許就是社會的進步吧。
也許,用不了多久,這樣的場景就會消失了吧。可我總覺得,那一同消失的,比消失本身更讓人心痛。
文/路雨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