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這樣一個從小語文不及格的理工科腦袋,開始學習記錄,寫寫畫畫,可以被認為是一件蠢事。尤其是通過公眾號的方式分享,好像把自己并不擅長甚至丑陋的一面鋪陳給大家。好比你丑就丑吧還非要出來嚇唬小朋友,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哪怕萬一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學習之后有了可喜的進步,還可能被翻出來被嘲笑,你看,居然有這么拙劣幼稚的文字。
我可能是不太自信的那一pa,往往事情只有做成了,我才敢說,及時是周邊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
比如學習日語,似乎只有拿到證書,我才有資格跟身邊的人講,嘿我最近在學習日語誒。又好比健身,今年以來我給自己立的幾個小目標,其中一個便是健身,已堅持3個月余,算是已經培養成了健身的習慣,因為2~3天不去健身房總會覺得少了什么,但是我并沒有大聲告訴過誰,嘿我有在健身誒。頂多也就是老公了解。偶爾在健身房碰到熟人say hi,原來你也在這鍛煉呢。
而我周邊就有一位可愛的同事,從第一天舉鐵開始就在朋友圈上分享,每次一張照片加上一句鼓勵自己的話。我表示很羨慕。至少說明她對自己有把握,應對任何聲音,也有有把握自己的堅持。
要知道,現在的朋友圈評論以及背后的議論,可以是五花八門。
其實人是有交流和分享的需求的,只是往往我們因為其他的原因壓抑住了。我們對于自己正在進行的小小的偉大習慣改造工程總是想獲取一種認同,尋求一種鼓勵,甚至是虛榮心也好,它從來不是100%的壞東西。對于一個自我有要求有格調的個體,適當的虛榮心幾乎可以等同于自尊自愛,好比一個紳士對自己的榮譽的追求,在某些人眼中反而成了虛榮心。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牛皮都沒吹過。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謙虛不要出風頭,也有教導分享但更多之于分享物質,好像很少被鼓勵如何去交流,不去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同時傾聽別人的故事了解別人的感受,卻還偏偏要求要有同理心。
信息交流和良性互動何嘗不是一種求助和助人。通過交流和分享,我們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反思調整自己的位置,我們得以從更多維的角度看事物。信息的多寡往往能影響你的選擇。
最近身邊朋友頻繁在討論,為何我們畢業近十年,同學群卻如此沉寂,有人說大家各有各的事情,都在不同行業,奮斗出成績的大牛也沒有,交流啥?
我想大環境的快節奏不代表沒有5分鐘,十分鐘的問候時間。也并不是大家對曾經相伴青春的同學漠不關心,更不是因為所謂的沒有奮斗出成績而闌珊了興頭。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開啟一段互動,時間越久,似乎就更加難以開始一段對話,心中的少年越離越遠,當年的情誼,那些美好離我們越行越遠。
以上。
我決定開始分享,與我而言,也是一種push自己的手段。因為既然說出來要做,會要求自己堅持,一步一步,慢慢來。